马书志(左)在帮农机手修理拖拉机
“老马,真是感谢你大热天赶来,帮了俺大忙。”前不久,孟津县城关镇寨沟村农机手潘占军握着一位老人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以后要注意,一旦漏油,花5块钱买个密封圈就行了。”说这话的是82岁的孟津县农机局退休干部、老党员马书志。说罢,老马擦去滚落脸颊的汗滴,骑上自行车回县城了。
眼下正值三夏时节,老马进入一年里的“业务旺季”。翻开皱巴巴的笔记本,老马看着详细的维修记录说:“这是我今年修的第15台拖拉机啦!”
老马头发全白、干瘦但精神矍铄,年轻时干过技术员、拖拉机修理厂厂长、孟津县农机局副局长。1997年退休后,老马有了个特殊爱好,骑自行车到村里义务修拖拉机,也从此有了新头衔——“义务农机修理员”。
“老马是俺村名人,村里几十台农机,几乎都被他修过。”寨沟村农机手潘武川打开了话匣子,“他就是有点‘不近人情’,从来不让接送,修完后也从不留下一起吃顿饭!”
不仅分文不取,从不让农机手接送,还不留下吃饭……老马成了孟津县闻名远近的“活雷锋”。只要一个电话,看见老马骑着自行车慢悠悠地过来了,农机手的心也放下来了。
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中午,老马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是朝阳镇瀍沟村一个陌生农机手打来的“求助电话”,他立即放弃午休,骑上自行车,直奔十里外的瀍沟村。
几十年来,老马已经总结出自己独有的“农机修理秘诀”。到了现场,老马摸摸、听听、看看,不到2分钟,一句话问得农机手哑口:“柴油滤芯至少两年没换了吧?都堵住油路了,能不抛锚吗?”
果不其然,这个农机手仅花了1块钱买了新滤芯后,拖拉机修好了。
“我去修的大部分是发动机发动不着的小毛病。”马书志坦言,“不少农机手经济并不宽裕,如果让维修店上门维修,不仅费用高,而且耽误干农活。给农民减负,我最有成就感!”
不仅给农机手添实惠,老马也是孟津县各农机生产企业眼中的“编外资深专家”。
去年,孟津县空港产业集聚区一家大型拖拉机生产企业打来电话:“一批拖拉机出厂不久便出现批量故障,厂里没人能搞定!”
这是一款新型轮式拖拉机,出厂后客户陆续反映缺乏动力。返修后,厂里技术人员竟无人能找到故障的根源。
到现场,老马听听看看,马上将故障源锁定在柴油泵上。经过拆解,果然发现柴油泵损坏,在加装零部件后,拖拉机修好了。
老马退休21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聘请他做技术顾问,均被婉拒。老马在孟津县农机系统公开了自己的私人电话号码,这些年来他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累计义务修理农机近千台,为孟津县农机行业培训高技能人才300余人。有人给老马算过一笔账,如果修农机一年能按1万元收入计算,20多年下来,他少收入了20多万元。
“有人说我缺心眼儿,那么好的手艺,却放着到手的钱不挣。”老马说,“党员就是要服务群众,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只要能为乡亲们出把力,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俺这活儿就干得值!”(洛阳日报首席记者张锐鑫通讯员郑战波李慧婷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