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麦收忙。记者在小麦主产区了解到,智能科技应用让麦收越来越方便,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大大加快麦收进度,优质品种小麦越来越多,成为今年麦收新亮点。
智能:手机客户端上忙麦收
收割机在金黄的麦田里轰鸣而过,吞下了沉甸甸的麦穗,吐出了金灿灿的麦粒。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西陈村的麦地里,收割机作业数据实时传送到了马天强的手机上。
马天强是磁县一家农机合作社负责人,他说,现在这些“大块头”越来越“聪明”了。打开手机客户端,机器运动轨迹、行进距离、速度,一目了然。“往年,一台收割机上要3个人,1人开车,1人丈量收割面积,1人收费。”马天强说,今年收割机安装了智能终端设备,可以自动准确计量收获面积,省人又省心。
麦收期间,在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的麦地里,无论是农民还是机手,都滑着手机,通过“智慧农机”的手机APP,找农机、量面积、算费用。机手杨晓涛说,之前收麦找活难,干完活了算面积难。现在利用“智慧农机”,一眼就能看到哪里有活,还能准确算出作业亩数和费用,省事又方便。
许昌市农机指挥中心主任韩武强介绍,今年“三夏”期间,许昌市利用“智慧农机”调度平台、“智慧农机”终端系统、“滴滴农机”手机APP等,实现了智能收麦。
记者日前在山东郯城县的麦收现场看到,一台收割机在作业的同时,将作物产量和湿度信息等农业数据采集并生成了一张收割区域的产量分布图和作物湿度分布图。“通过这张图就能看到哪块地比较贫瘠,哪块地比较肥沃,种地时就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机手刘成龙说。
:麦收进度越来越快
农业农村部14日发布的信息显示,近日来,小麦主产省天气总体晴好,高性能机具投入充足,组织调度有力有序,连续9天日机收面积超过1500万亩,其中有5天日机收面积超过2000万亩,创历史新高。截至6月13日,已收获小麦2.78亿亩,收获进度过八成,其中机械收获面积2.65亿亩,机收比例达95.5%。
今年“三夏”自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从启动到进度过八成,仅用时17天,比去年同期缩短1天。目前,四川、湖北、安徽、河南小麦机收已经基本结束,陕西、江苏进度过九成,山东过八成,河北、山西过六成,天津麦收已经启动,小麦机收主战场已从江淮、黄淮地区移至华北平原。
今年产粮大省河南省从麦收开始到结束,仅用12天时间就顺利收割了8192万亩小麦,是麦收期最短的一年。其中,6月2日至4日连续3天日收割面积超千万亩,创历史纪录。
不仅河南,安徽今年麦收时间也较以前缩短。截至6月10日,安徽省3676万亩小麦抢收任务完成。自5月27日安徽省大面积开镰,到小麦抢收工作基本完成,仅用10天时间,比往年提前2-3天。大功率、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成为麦收主力,小麦机收损失率明显降低。
“农机装备投入增加和现代化农机设备的广泛使用,是河南省今年麦收进度和机收率双双创下历史纪录的重要原因。”河南省农机局负责人介绍,今年河南麦收期间,全省收割机投入总量约为18.8万台。
优质:良种小麦越来越多
郯城县文锦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李夫全今年种植了约200亩小麦,得益于良种良法相配套的田间管理,虽然灌浆期遭遇了一些不利天气,小麦依然颗粒饱满,亩产大约为1100斤。
良种小麦让部分种粮大户受灾害天气影响较轻。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范恒进告诉记者,4月中下旬、5月中上旬发生连绵阴雨天气,温热潮湿天气使得小麦赤霉病集中爆发。好在他使用了经过改良的小麦良种,抗病抗倒伏能力较强,小麦亩产在1000斤左右。周围一些使用了普通麦种的小麦则受灾较重,有的单产降到了600斤左右。
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厅了解到,去年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840万亩,较上一年增加240万亩,增幅达40%。优质专用小麦,不仅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很好地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河南省840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已落实订单(含意向)361.7万吨,订单(意向)率达到87.5%。
河北是发展强筋、中强筋小麦最适宜地区之一。近年来,河北一批科研育种单位先后培育出藁优8901、师栾02-1等一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这些品种的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出台的优质强筋小麦一等麦的标准。
“无一处点火,没一处冒烟。”这是记者近日走访皖北小麦抢收期间的感受。在安徽太和县旧县镇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恒进粮食产业园,多台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收割机在进行收割、脱粒的同时,秸秆被粉碎后抛撒在麦茬地里。经过农机深耕翻土,这些粉碎秸秆会被翻到土层下面,逐渐腐烂变成有机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