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旧鞋,走旧路,到不了新终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机行业也是如此。所以,我国围绕“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等,这些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陈涛表示,农机行业一定要着眼大局,改变以粮为纲的发展思路,转型再出发,逐步从平原农业向丘陵山地农业发力,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饲料作物发力,从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服务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这是定海神针,不可动摇,千万不能脱离农业而发展农机。
除了政策影响外,农机行业的变化不容小觑。陈涛梳理了近十年的国际农机并购情况后发现,一方面,国际农机巨头约翰迪尔、久保田正在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发展,从数据基础到决策系统,从耕整地机具到播种植保,跑马圈地。尤其是以并购见长的爱科公司更是逐步渗入农产品储藏、深加工以及养殖环节。“他们争什么,显而易见,都是从存量到增量,从分蛋糕到做蛋糕,从效率竞争到能量竞争,进化的方向明显趋同。”陈涛说。另一方面,在未来农机巨头间的竞争将会是完成能量的吸附过程。如农机巨头将继续与农化集团缔结合约,与种子及农药、化肥公司联合发力,进攻作物科学、植物营养与土壤科学。如极飞科技近日与拜耳、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的“未来农场计划”新概念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的启动,就是众多力量的聚集。
国外进口品牌竞争日益明显,国内农机行业却不温不火,农机企业如何走,至关重要。要认识农机行业去向何方,首先要做的就是追根溯源,认识农机行业的本来面目,重新建立认知体系和逻辑构架。“穿旧鞋、走旧路是到不了新的终点的。”陈涛说。
回首过往,农机行业早已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投资不再是经济最强有力的驱动,利用固定资产投资而推动规模生产的时代已经结束,供过于求的市场显而易见。
加之在如今的市场竞争中,绝大多数是客户资源,抢单模式不是抢先响应市场需求,而是抢夺竞争对手的用户资源。“仅仅把眼光盯住眼前的竞争对手,在快速变化的里,企业家就会失去对未来变化的全局把握。”陈涛提醒企业,面对变化不断加快和竞争态势日益复杂的商业,为急速变化的市场“絮态”湍流找到一个认知的“锚”更为重要。
率,好效益,迈入新“市场”
在陈涛的眼中,只有农业具备竞争力,具备良好的效率和效益,农机购置才有良好的投资回报率,行业才能够健康发展,这就是“锚”。
有了目标,就要行动。既要量的增长,也要质的飞跃,并非易事。陈涛说:“那就必须勒紧裤腰带,系好带。”有目共睹,过去利用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已然是走不通了,未来拼的不是规模经济,而是有效规模;未来拼的不是范围经济,而是技术的有效积累与沉淀,精益求精的产品改进与技术升级。陈涛强调,这里说的升级并不是只打补丁,更多的是要更换系统。“也就是要切换技术平台,只有创新能够破此僵局。”他说。
同时,要审时度势,将社会化服务提上日程,创新服务模式。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业资源特征和城镇化现状决定了大规模生产、大流通的路无法实现,因此,要培育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陈涛解释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以“适度规模化”为主,而规模化又是下一阶段农业生产力提升的基本前提,因此必然要由具备规模效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承上启下,扮演“赋能”于中小农户的平台角色,形成“农业龙头+服务体系+适度规模化农户”的协作结构。另一方面,农机市场震荡的根源也在于行业追求效率、农机保有量、整体机械化率,要向追求效益、农业作业服务量、单台农机服务覆盖率转变。对于农机作业服务来说,要近属地化,要有增量的价值创造,要把科技力量、行业资源深入到种植户的产业链中去,要帮助他们把蛋糕做大,再尝试分蛋糕。
另外,相对于其他领域,农机行业具有特殊的时效性,但是部分企业一直以来对维修和服务能力游而不击、围而不打,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农机作业的季节性特征。为此,陈涛强调,在当今时代,服务能力已经从关键成功因素变为关键存活因素,失去服务能力,将意味着防线崩溃。尤其在农机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后市场业务必须引起行业重视。在服务技术上,更要重视专业提升。
“环境永远是在不断变化,必须要打造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为客户不断创造价值。”陈涛说,这就需要企业掌舵者在乱象横生的行业中,改变用旧的思路对付新的问题,明白需求就是市场,销售就是沟通,定位决定价值,整合创造优势,赚钱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