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到2025年,吉林省力争秸秆覆盖还田玉米地达45%左右

   2018-09-28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3840
核心提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及推进农业绿色生态高质发展的精神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一系列安排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决定从2019-2025年在全省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绿色增长”,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吉农机发【2018】22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及推进农业绿色生态高质发展的精神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一系列安排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决定从2019-2025年在全省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绿色增长”,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加快推动形成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种植生态化生产方式

 

  实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耕作方式的革命。它是从生产端和供给侧为农业生产提供不牺牲及危害生态,使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实现“绿色增长”的种植生态化生产方式,是促进农业绿色高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实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能防止土壤流失、耕地退化,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生物活性,促进粮食增产稳产;能减少耕作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益,促进农业节本增效;能优化耕作方式,促进秸秆还田,减少田间土壤扬尘,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能蓄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率,积极有序发展雨养农业,对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全省要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质量发展和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的指示精神,加快推动形成以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为基础的农机、栽培、植保、土壤、环境、生态、工程等多学科相互结合的种植生态化生产方式,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生态、高质农业发展新模式,到2025年,力争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玉米播种面积45%左右,在作业区,作业成本比传统耕作方式平均降幅10%-15%。

 

  二、以科技创新推动为引领,加快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地施技,科学耕作”的原则,以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重点,在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燕麦、大麦种植,玉米和大豆轮作等种植方式上,推广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的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和作业模式。

 

  (一)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集行免耕播种作业技术模式。在我省中部秸秆生物量高、覆盖量大和东部低温冷凉、积温不足及土壤墒情较高的区域及地块,适宜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集行(秸秆归行作业,露出播种带)免耕播种作业技术模式,重点解决在秸秆覆盖量较大情况下,免耕播种作业形成秸秆“拖堆”影响播种质量和低温冷凉区地温升温缓、土壤散墒慢等问题。

 

  (二)高留根茬秸秆还田覆盖地表免耕播种作业技术模式。在我省东部低温冷凉区和积温不高的山区半山区及地块,适宜推广高留根茬秸秆还田覆盖地表(玉米收获时高留根茬40-45厘米,上部秸秆直接还田覆盖地表)免耕播种作业技术模式,通过高留茬覆盖还田,减少地表秸秆覆盖量,重点解决地温低、出苗缓等问题。

 

  (三)秸秆覆盖均匀还田免耕播种作业技术模式。在我省西部风沙干旱区和秸秆覆盖适宜区,适宜推广秸秆覆盖均匀还田(收获时秸秆直接还田覆盖地表,留茬高度10厘米左右,秸秆长度30-40厘米,覆盖均匀)免耕播种作业技术模式,通过秸秆覆盖、护土保墒,重点解决春播墒情不足问题。

 

  通过积极实践探索,加快形成适宜不同区域的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适宜不同耕地类型的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适宜不同秸秆生物量的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方式、适宜不同种植方式的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形式,进而形成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机械化深松等农机农艺融合、本土熟化的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三、以统筹规划推进为主线,加快制定落实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

 

  (一)示范引领。全省30个产粮大县,按照“村建点、乡建片、县建区、梯次推进”的发展布局,建立由“点、片、区”梯次结合构成的示范区,其他县(市、区)适宜推广、梯次跟进。示范区原则保持6年连续实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

 

  1.村建示范点。适宜的行政村,建立1个示范点,面积2-5公顷。力争到2020年,粮食主产县示范点建设数量,不低于全县适宜行政村数量的50%;力争到2022年,示范点建设数量不低于全县适宜行政村数量的60%;力争到2024年,示范点建设数量达全县适宜行政村数量的100%。

 

  2.乡建示范片。适宜的乡(镇、街),建立1个示范片,面积5-15公顷。力争到2020年,粮食主产县的示范片建设数量,不低于全县适宜乡(镇、街)数量的60%;力争到2022年,示范点建设数量达到全县适宜乡(镇、街)80%;力争到2024年,示范点建设数量达到全县适宜乡(镇、街)100%。

 

  3.县建示范区。每个县(市、区),建立1个示范区,面积50-200公顷。

 

  (二)滚动推进。以全省30个产粮大县为重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协同其他县(市、区),采取“规划引领,补贴驱动,滚动发展”的方式,建设滚动推进区。滚动推进区,以整村整乡整县集中连片方式建设,引领带动周边发展。

 

  1.规划引领。以县级为基本单位,制定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区域发展规划,摸清适宜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的耕地数量和分布,分清适宜不同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耕地类型和种类,制定实施规划,形成由点及片,由片及面,进而实现推进的发展格局。

 

  2.补贴推动。对滚动推进区,达到检查验收质量标准作业面积,给予免耕播种作业补贴,鼓励应用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

 

  3.滚动推进。按照“两年一滚动”推进方式和发展布局,推动滚动推进区发展。对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地块连续实施两年补贴后,不再给予作业补贴,作业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新建实施面积,通过“滚雪球”式建设和“地毯式”推进方式推动发展。

 

  4.整体发动。整合资源要素,选择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市(州)、县(市、区)实施整市整县整乡推进。

 

  (三)带动发展。坚持示范推广与发展带动相结合,充分发挥示范区和滚动推进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应用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四、以强化科技支撑为基础,加快组建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科技团队

 

  按照“培养、使用、稳定、提高”的原则,开展科技团队建设,培养建立“安心本职、扎根当地、业务精通”的农民骨干专业队伍和科技专家团队。

 

  (一)建立科技专家组。省、市(州)、县(市、区)农机化主管部门,组建由农机、农艺、植保、土肥、环境等行政、教学、科研、推广等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推进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二)建立技术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农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用,建立以县级为骨干、乡级为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为成员的技术推广队伍,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三)建立机械化作业队伍。以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优选一批开展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的作业组织和专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建成一批开展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一批组织推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一批施用技术的作业骨干队伍,建立健全骨干人员信息库,准确掌握当地机具分布、作业能力等情况,搭建作业主体与农户的桥梁。

 

  五、以强化组织领导为保障,健全完善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推进机制

 

  (一)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建立省级主导、市级推进、县级主抓及各相关部门各尽其职、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省成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督导检查、指导推进全省工作。县(市、区)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农机化主管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和组织落实工作。乡(镇、街道)成立工作推进组,落实具体推进工作。县级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1-2次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至少举办1次培训班,提高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全省形成政府扶持引导、农民主体运行、多方参与推进和技术装备支撑发展、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市场化方式推进的工作机制和深入发展的工作局面。

 

  (二)建立发展扶持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及资金扶持,鼓励引导广大农民应用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鼓励支持各方力量参与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鼓励县(市、区)创新财政投入和使用机制,支持推进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工作。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和利用有关项目资金对实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给予作业补贴及检查验收、技术指导、宣传培训、效果监测、建档立案等补助。鼓励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将保护性耕作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鼓励支持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承担作业任务,发挥其骨干作用。鼓励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

 

  (三)建立秸秆管护机制。在示范区和滚动推进区,建立秸秆田间管护机制。在示范区和滚动推进区作业补贴地块,设立“吉林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区”标识牌和“严禁焚烧秸秆,推进绿色发展”管护牌,释放绿色发展和禁烧秸秆的管护信号。示范标识牌、管护警示牌的制作设立和相关管护工作,由作业补贴享受者负责。

 

  (四)建立宣传培训机制。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耕作方式的革命。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转变传统耕作理念。各地建立专家“现场说法”、受益者“现身说效”的工作制度,建立现场观摩引导、现场作业示范和技术培训课、技术效益课的“二场二课”技术推广机制,以广大农民群众通俗易懂的方式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宣传优势开展宣传。

 

  (五)建立试验研究机制。以示范区为基点,以省、市(州)、县(市、区)共建的方式,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建设一批试验示范观测长效基地,用于当地开展试验研究,探索技术模式,积累作业数据,不断完善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各县(市、区)也要以示范片或示范点为依托,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完善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绿色增长”扎根落地。

 

  (六)建立督导推进机制。省里将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列入绩效考核任务目标,列为督导督办重要内容,每年督导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各地也要建立督导检查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附件:2019-2025年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实施方案 点击下载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


  吉林省财政厅


  2018年9月25日

 
 
标签: 秸秆还田 玉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