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收棉季节,新疆棉花采用大规模机械采摘作业
这是关乎我国棉花命运的全产业救赎。面对生产、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链脱节,面对品种多乱杂等因素带来的棉花品质下降,面对传统种植方法与机采棉作业的不相匹配,面对纺织企业高价采购国外棉花的万般无奈,面对中国棉花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空白缺失,我们的棉花,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是无所适从坐以待毙,还是主动求变奋起追赶?请看本报记者在今年棉花采收之际发来的报道——
8月8日,棉花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身着一件挂有CCIA(棉花产业联盟英文缩写)吊牌的蓝色纯棉高支纱T恤,在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举办的会议间隙,当起了“棉花产业联盟指定棉纺服装讲解员”。他身上那件T恤,说起来可是来历不凡,它出自CCIA成立还不到2年来的喜人成果——首批完全以国产高品质棉花为原料制作的高端成衣,这也实现了我国从棉花品种到成衣制作可追溯“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在4000公里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师144团7连,一片3000亩的良种繁育示范田正是棉铃累累、棉絮初绽,植棉大户王立春一边向前来观摩棉花后期长势的同行们介绍他的新品种、新方法,一边忙着打电话催问烤肉什么时候上桌。对种棉人来说,棉花从停水到采摘这段时间是个难得的清闲时段。因此来王立春棉田参观的人一拨接着一拨,好客的老王为了招待大家,已经订购宰杀了好几只肥羊。“来的人多,去饭店吃饭太远,在地头边吃着烤肉边交流观感,更方便么。”
别看李付广、王立春等人现在满脸乐呵呵的样子,其实他们以及和他们相熟的棉花业界人士,一说起国内棉花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破除短板,大家发愁焦虑的时候,远比开心时刻要多得多。
“一膜三行”植棉模式将更加匹配机采作业
我们的棉花怎么了?
“中国棉花的品质不怎么样啊。”让李付广至今觉得戳心的,是几年前在乌鲁木齐机场候机时,一位领导介绍他和一家大型纺织企业老板相识后,对方随口说出的这句话。虽然李付广明白,对方表面意思是说这和你中棉所关系不大,但言外之意则是,这话和你们这些搞育种、栽培的科研人员说了也是白说。
说这话时这位老板一定还不大了解,实际上这些年中棉所除了在棉花育种、栽培模式上不断出新,还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整个棉花产业,特别是对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早已形成清晰的研判,理出了明确的思路,早在2013年就向全所发出了科研工作重心向新疆转移的指令。
要想对这个说法进行验证,棉花产业联盟副理事长、秘书长、中棉所副所长张西岭是必选者之一。他不仅提出了联盟实验区建设、联盟棉花品种推荐办法、制定了联盟标准体系,还提出要以“培育和打造CCIA品牌”为核心推进联盟工作。这个当年从中棉所产业处处长提拔上来的副所长,现在工作占比最多的,就是如何实现从棉花品种到服装制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9月6日,在安徽望江县召开的CCIA望江实验区现场观摩会上,张西岭又一次动情动感地讲起了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推进棉花产业联盟的重大意义。他说,我国现在年产原棉600万吨左右,产量占全球的29%,是大原棉生产国;但每年却要大量进口美棉、澳棉,是大原棉进口国。为什么要大量进口?因为我国也是大原棉消费国、大棉纺织进出口国,每年棉花产需缺口高达300万吨。
是国内棉花产能不够棉纺企业消化吗?从数字比对看,似乎无可辩驳,然而客观事实,却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去安徽开会之前,在位于新疆昌吉的联盟办公地,一直担任着联盟秘书长,两年间从本所驻地河南安阳,到设在新疆的联盟秘书处,不知已往返多少次的张西岭告诉记者:“说缺口高达300万吨,既有产能不够问题,更有品质结构问题,根本还在于我们的棉花品质差。”他进而分析说,现在国内纺织企业普遍要求原棉用料,要达到美国、澳大利亚棉花具有的高度清洁、高度一致、加工损害最小的高端品质水平,即业界统称的“双29”、“双30”以上高端品质类型。而目前国内纤维长度、强度能够达标的这部分棉花,每年总产只有几十万吨,总量上短缺七成多;缺少高端品质原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方混种、加工方质量重视不够和棉花品质损伤大。这就造成了近年“国棉大量积压入库”的严峻境况。
是我们不具备进口棉生产国的产区优势吗?8月26日,在联盟秘书处,常驻昌吉的副秘书长、中棉所成果转化处处长黄群用缜密的调查分析,明确否定了这种质疑。他说,澳大利亚棉花播种面积也不过760多万亩,总产不过120万吨,与新疆的阿克苏地区规模相当。近十几年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现在70%以上的棉花产自新疆。新疆拥有这么大的种植面积和集中种植区,是完全有条件媲美美棉、澳棉的。
但现状并不很是如愿。据黄群分析,由于品种多乱杂(现在新疆大大小小的种子公司不下千家)、机采棉农机农艺不配套、品种品质区划滞后,更由于生产与加工环节利益不一致、三丝含量超标等诸多原因,使得新疆棉花有产量缺质量问题日益加剧,以致现在纺织企业宁肯每吨加价1500~1800元,也要想方设法争取进口配额,去采购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棉花。
国产高品质原棉纺纱车间一角
我们的棉花怎么办?
一方是众多棉花生产者仍在单纯追求产量,一方是棉花纺织服装企业强烈要求原棉品质必须达标,而中间负责收购加工的环节,不收购不行,收了又销不动。彼此罔顾之下,棉花生产、流通、纺织等各环节难以形成利益联盟,多市场主体各自为战,造成了我国棉花供需之间的长期不平衡、严重对头堵。
单独看都不错,整体看很别扭。李付广认为,解决棉花问题,已经不能靠某一部位的痛点,而是需要对全产业链透视体检,运用综合疗法打通所有病穴。但是,棉花涉及的产业环节众多、领域跨度很大,单靠在某个环节发力,实践证明奏效甚微。
由中棉所牵头、联合组织棉花产业链的208家企事业单位,在2016年11月28日组建的棉花产业联盟CCIA,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势而生的。组建之初,CCIA就定下一个章程,要求会员单位以高品质棉花为抓手,按照需求方需要什么、生产方就生产什么、种子企业就提供什么、科研单位就研制什么的思路,布局全产业链,推动“技术方+生产方+需求方”有机协调运作。提出力争用5~10年,在中国建成500万~1000万亩,年产能60万~120万吨(相当于1~2个澳大利亚的棉花产量),达到澳棉水平的高端品质棉花生产基地,推动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我国棉花产业多年来存在的短板问题。
撇开其他不讲,这里只看CCIA成立以来的主要进展,就能对这套疗法的疗效做出明确的评判。
定目标。主攻“高端品质”创建、高端品质品种(系)筛选、CCIA高品质标准化建设、CCIA品牌培育和推广等,由于工作思路正确、清晰,主攻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在国内诸多农业技术、产业联盟中,CCIA已被列为农业农村部的“标杆联盟”。
建基地。去年以来,CCIA与地方政府、兵团师级、龙头企业和植棉合作社紧密结合,共同打造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先后建立了CCIA实验区8个,落实实验区面积近100万亩,其中高端品质50万亩。通过开展轻简化、绿色化、清洁化等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促成生产中高端原棉10万吨,其中部分高端原棉以每吨超市场价1000~1500元,被河南同舟棉花集团和雅戈尔公司收购。
探模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建设高品质棉花模式示范园2000亩。探索CCIA“技术方+生产方+需求方”的一体化模式。目标是用5年时间,使当地高品质棉花覆盖率达到50%以上。在第三师51团建设高品质棉花模式示范园1400亩,按照CCIA高品质“双30”标准进行生产,探索“种—水—肥—药—械”一体化服务模式。
推对接。2017年,促成纺织与生产成员单位在CCIA框架下签订6份《CCIA棉花产销订单合同》,实现订单面积40余万亩,订单产量5万多吨,商品棉品质提高1~2级,订单棉花加价1500元/吨,棉农可增收200元/亩。
荐品种。这是打造高端品质原棉生产的基础。筛选出中棉所641和中棉所96作为CCIA首批高端品质品种,长度、强度、品质超过“双30”,马克隆值3.7~4.5,适合纺80英支、100英支以上的纯棉高支纱。2018年加大品种筛选力度,今年初搜集新疆市场上销售的几十个棉花品种,在全疆不同生态类型区域进行多点试验示范,当前已有部分品种表现突出,并在区域适应性方面获得较有价值的信息。
建体系。在各实验区及不同生态区建设原种生产、杂交制种、核心试验与示范展示田,2018年以来,已在中棉所试验田试验示范多个中高端棉花品种。
立规章。2017年起草并通过《CCIA棉花生产技术指南》和《CCIA棉花加工技术指南》,作为高端棉花生产的指南,指导高端品质棉花的绿色化、清洁化栽培,实行节肥节水,应用“柔性加工技术”以明显减轻加工对长度、强度损害。
创品牌。参照美棉COTTONUSA和澳棉等棉花品牌,提出将“CCIA棉花”作为中国棉花品牌培育打造。目前正在对经联盟认定的“CCIA基地”“CCIA原棉”“CCIA纱线”“CCIA服饰”进行推广。今年上半年,与河南永安纺织公司等10多家大型或上市棉企签订协议,建设了10家“CCIA”品牌棉花品种、生产、加工、纺织、服装、家纺等基地。
“好棉花是生产出来的”,在许多场合,张西岭经常会提及李付广反复强调的这句话。“我们组建CCIA的初衷,就是为了生产出能够不逊色于美棉、澳棉的中国好棉花。”这位已经和各大棉纺服装企业相当熟络的棉花技术管理型专家,现在就像一个社会活动家,终日在棉花地、棉花加工厂、纺纱厂、制衣厂奔波。他说CCIA作为棉花业界的平台,就是要将产业链条按照市场规律捋顺,让科研为生产而科研、生产为纺织而生产、纺织为制衣而纺织。他说:“我们这是正在干着一件铸造中国棉花辉煌的事情!”
我们的棉花能强起来吗?
棉花产业链有多长,一下难以列举齐全,但从涉及九个部门管理范畴的角度观察,要实现我国棉花的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各个环节都能形成“高端品质、中高端品质”这一共识,进而联合大行动。
刚进9月,新疆的降温速度明显加快,眼看着棉花采收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兵团第七师分管农业的副师长杨江勇,已提前把工作重点都排到了检查棉花长势、部署机采前期准备上。他告诉记者,七师是“CCIA”品牌高端原棉生产基地,各团场现有农地200多万亩,每年棉花种植就达184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棉花农业师。棉花质量好不好,能不能卖上好价钱,对全师而言是扯骨连筋的大事情。
七师还是CCIA的常务副理事长单位,负责探索CCIA“技术方+生产方+需求方”一体化实施方案。该师科技局局长张国建介绍说,目前已在127团共建了高品质棉花模式示范园。中棉所负责制定“良种+良法”技术方案,七师负责出台相应的“优质优价”补贴政策,127团及有关团场按确定的技术方案负责规模化生产。目标是用5年时间,使全师高品质棉花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为了确保技术方案的实施效果,中棉所新疆棉花研究中心副主任时增凯、中棉所新疆石河子综合试验站站长宋美珍等人,这两年都成了七师棉花地里的熟客。他们的任务是,在新疆各个棉花产区,找出对应机械采摘的适宜棉花品种和种植模式。前文提到的王立春那3000亩良繁棉田,就承担着这样的任务。
时增凯、宋美珍告诉记者,现在新疆棉花种植已普遍应用地膜覆盖播种、水肥一体化滴灌,棉花机采率也大幅度提高,兵团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机采。但是随着纺织企业对棉花品质要求的提高,现行“矮密早”一膜六行高密度植棉虽能高产,却因使用矮化品种进行机采,导致含杂率高的问题愈加凸显,迫切需要更适合机采棉作业的良种良法。目前,他们正在七师试验示范的“宽早优”一膜三行植棉技术,已经取得良好效果,有望大范围推广。一提到“宽早优”,张西岭就格外兴奋,他说由他提出的“宽早优”,是对“矮密早”植棉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是适应新疆机采及对品质提高具有重大需求的植棉模式创新。
上游在紧着加劲,下游一点也没闲着。张西岭告诉记者,近日他刚和新疆利华棉业谈妥,对方决定主动出手,明年在新疆流转棉田200万亩,按照CCIA棉花质量标准,直接生产CCIA指定用棉。“我们的纺织企业,没有一家是不愿用自己棉花的。”他说他到深圳参加一个会议时,见到摆放的抽纸上面都印着COTTONUSA字样,会后他了解到,这种由深圳某公司生产的全棉抽纸,一年就能给企业带来10多亿元的销售额。当时张西岭就想,这个COTTONUSA能不能变为COTTONCCIA呢?经过多次沟通协商,目前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直面问题主动作为,顺应产业规律重构产业关系,打造中国棉花的国际品牌,无疑是中国棉花的一个大动作,是一次全产业的大救赎,是所有棉花业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付广告诉记者,为了打造CCIA品牌,棉花产业联盟做了大量工作,现在CCIA棉花已经能够做出200/160/140支纱的高级成衣,即将在上海举办成衣品牌发布会。他激动地说:“我们这么做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这块布,这块布就是CCIA布,这块布的背后,是更多的CCIA棉、CCIA纱。而最终体现的,将是中国棉花的话语权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