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外企的归外企、中国的归中国--中国农机并不好笑

   2018-11-12 农机1688网原创朱礼好11780
核心提示:兼评《2018武汉国际农机展:外资的看点与本土的笑点》一文这几天国内一些行业人屁巅屁巅去意大利看农机展,可对老朱这种出国难的
兼评《2018武汉国际农机展:外资的看点与本土的笑点》一文

这几天国内一些行业人屁巅屁巅去意大利看农机展,可对老朱这种出国难的人,脑海里只能继续回荡着武汉农机展的余响。

前些天,农机行业知名媒体农业机械微信号发了篇《2018武汉国际农机展:外资的看点与本土的笑点》的大作,借助国际展这个年度至盛的农机舆论场剧烈发酵,迅速迎合了行业一些对国内企业“恨铁不成钢”的人之口味,在那几天一时刷了屏。也不知道是哪位大仙写的,还署了名“农业机械行业理性分析师”,在老朱看来,如果此文算理性的话,那真是“赤果果(裸裸)”的标榜了。

从此文本身看,这位颇懂操纵舆论的作者以冲突的效果制造了卖点。但以老朱看,无论是观点和论据均失之浅薄、站不住脚。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一是此文作者导向错误,以先入为主的观点判决外企就是好的,国内企业就是不行。你心里想着什么,就会拿这方面的论据来会佐证。所谓就心里有佛,看别人也像佛,就像佛印看苏东坡;反之亦然。《笑点》一文颇似这样。想说国内企业好笑,就尽举些负面的例子或说些负面的语言。

二是此文的基调偏激化甚至极端化。诸如“我们只是在外形尺寸、颜色和商标上的模仿,在技术上的毫无进步”“国内企业,反正,能骗一个骗一个,能卖一台是一台。”此类言辞,通篇都在长他人之志气,灭我企之成就,极尽妄自菲薄之能事,让在下甚至怀疑作者的立场。

你可以说国内企业做得不够好,你愿意讥笑、瞧不起国内企业也自便,但不能否认(大多数)国内企业不努力;你可以大夸特夸外资企业,但也不必去踩国内企业嘛。老朱有同事谈及此文时,也表达了如此观感。

三是此文以形而上学的主观逻辑,错把末流当主流,譬如拿浙江宁波和山东潍坊极少数几家拿不上台面的企业说事,全然否定国内农机工业整体上取得的成就与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的努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如此文举的一个例子就是有企业“把标志做成小鹿与迪尔的绿色”,其实这只是极端的案例,根本不具普遍性,是末流,而这种简单傍之举是国内很多同行都瞧不起的做法,因此并不值得一提再提(前些年就炒过了)。想想这些企业在行业内受到的排斥就可见一斑。我们看问题、观察国内农机行业,要看主流,不能钻牛角尖、以偏盖全,否则就是唯心主义。

下面就说说在下的观点,就事论事,如有冒犯,还请此文作者多多包涵。

一是国内农机企业不可笑,他们很努力


本届国际展,以约翰迪尔、科乐收(CLAAS)、道依茨法尔、马斯奇奥、久保田、洋马等为代表的多数(对,多数,并不是每家都好)在华外资企业在布展方面均不乏亮点,在下作为媒体人非常欣赏。但你不能因为他们做得好就一味贬低国内企业,更不可因自卑或媚洋心态就忽视甚至刻意抹杀国内企业的努力。

实际上,如果你真冷静地观察,不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维度看,国内企业也亮点颇多。从前年的国际展开始,老朱就深切地感受到国内企业在往上走的转型升级方面的努力――这也不仅是在下本人的看法,很多制造商和经销商都这么说。

近年来,进入新一轮调整阶段的中国农机企业,包括主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均很努力并取得了卓越成效。以老朱有限的采访经历,无论是制造工艺的改善还是技术的改进,好多企业都不惜下血本,中国一拖、五征(兖州工厂)、雷沃、中联重机、勇猛机械、星光农机、巨明、金大丰、时风等知名企业的生产工艺与装备均算得上是很先进了,现代化的机加工、焊接、涂装设备与技术的采用,大大提升了产品层次;而从技术方面上看,除了一些龙头企业,像久富、圣和、九方泰禾、顺邦、华德、洪珠、星光玉龙、德邦大为、康达、黑森等细分市场的企业在各自主导产品上也不断取得进步,因此对外资企业的冲击力也不断提升,有的甚至对外资企业构成有力威胁。从构成主机的零部件企业看,中良胶带的研发、工艺装备和产品检测手段,连德国同行来了都刮目相看;位于潍坊的谷合传动,除了在硬件与技术方面加强研发,近年来请来了5位日本专家帮助提升现场管理能力,产品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有些型号的传动件产品已经具备替代外资的能力。

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后的十年我们说是国内农机化发展的“黄金十年”,其中发挥主要支撑力量的无疑是国内企业。以水稻收割机为例,江苏沃得一举逼近不可思议的4万台,也是至今水稻机销量超过2万台的企业,居然远远超过了久保田!如果不是产品有亮点、有卖点,相信用户不是傻子,他们一定会用脚而不是用钞票来投票。

从本届国际展来看,国内企业在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收获机、采棉机、免耕精量播种机、籽粒收获机、茎穗兼收机型、圆捆机、植保机械(包括无人机)、国四排放柴油机、农机精准农业、智能化驾驶等领域均表现出充分的进取心。实际上,近年来,国内农机企业在很多新兴领域不断推出新的机型,就从侧面印证了国内企业在供给侧进行改革、满足市场需求的努力。尽管有些产品还不如人意,但是他们对技术的追求和产品质量的升级是显而易见的。与外资巨头相比,我们是后来者,应给国内企业适度的体谅与耐心。

退一步说,此次展会本土企业即便总揽(原文为“总览)全部笑点也很正常,武汉展本身就是一家还没有足够“国际化色彩”、而基本是国内企业参与的展会,除去在华建厂的企业,真正从外国来参展的“外企”没有几家。能到中国来投资兴业的外企肯定是的企业,不的企业也难入我国市场或来这么一个展会参展。

我们看行业,要看龙头企业、有代表性的企业,不能拿那些三四流甚至末流企业作代表,后者终将被市场的洪流所淘汰,代表不了中国农机的先进生产力。

二是在华外资企业并没有那么成功

国外企业在中国就行吗?如果他们都行、为什么他们做得不够好?实际上,国外农机企业在中国的表现,远不如他们的汽车领域的企业。

以全球农机巨头约翰迪尔为例,尽管在中国市场躬耕数十年,但至今在中国市场恐怕并不能算成功,据说这两年他们主要靠进口采棉机赚钱。老朱入行的2002年之际,并购佳联后易名的迪尔佳联生产的佳联3060、3070及其他收获机械一年产销四五千台,可如今销量与市占率均已很小了;迪尔并购天拖随后那几年,很多华北地区的农民兄弟去买“铁牛”拖拉机时,对其他品牌看都不看一眼,而现在,迪尔拖拉机尽管仍然很牛、仍是一些国内企业对标的产品,但近年来潍坊、洛阳等地的大中拖企业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也是事实;迪尔宁波工厂在并购后销量一度达到四五万台的高峰,而现在可能就几千台;迪尔在华水稻收割机研发了八年,最终的命运是项目中止;4行玉米机在东北市场曾经一度洛阳纸贵,可后来被勇猛等玉米机企业反超甚至可以说完胜。从市场分布看,迪尔的优势已经基本收缩到两北市场,而十多年前其在中原市场、华北市场均占有极大优势。处于全球农机榜眼位置的凯斯纽荷兰,旗下的上海纽荷兰在华合资十多年后破产清算。另外以并购见长的爱科集团,目前在中国的发展亮点寥寥,特别是其兖州基地目前看很不成功。

从目前看,真正让国内农机行业推崇与叫好的企业恐怕只有久保田。但久保田真正胜在其领先的制造技术上产生的产品可靠性。同时,久保田的一个厉害之处还在于对中国市场的吃透和对政策的谙熟利用,譬如收获机不死守一片叫好的PRQ688,产品跟着补贴政策和需求同步向大型化升级至988,拖拉机由70马力升级至本届展会上展出的150马力7151机型,产品型谱也向全程农机化推进。此外,同属日本的洋马和意大利道依茨法尔由于重用中国团队和发挥自身优势,目前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要说国内企业生产的品牌较多,也需要辩证地看待。与德国、意大利这些农机大国的企业不同,这些典型的特点是国内市场小,因此这些企业只能走专业化之路,并依靠专业化的优势向国外扩张,其国内市场很难养活这些企业。中国地域辽阔、农艺复杂、作物众多,注定了中国会产生、也更需要更多农机企业与品类。

《笑点》一文还说“收获机械,似乎我们的本土企业,只会在喂入量上做文章,或者就是剑走偏锋,玉米机做坏了,去干青饲机;土豆机做坏了,去干药草机。反正,能骗一个骗一个,能卖一台是一台。”以在下观之,在喂入量上做文章并没有错啊,这是跟随政策引导做出的调整、是适应用户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在华外资企业哪家不这样?包括《笑点》一文举的科乐收在华推出的D370的例子。同时,具体到企业经营本身就有一定的试错成分,天才企业家毕竟是少数,根据企业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调整产品与产业结构,何错之有?而且,现在提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就是对后进市场和薄弱环节进行的主动应变。就跟人一样,在某一单位表现不出色,换一个岗位或单位,可能就如鱼得水了。

外国人并不比中国人聪明。他们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提前进入了农机制造的现代化。脱离国情、历史与现实的指责无异于“耍流氓”。

三是技术发展需与市场(发展阶段)相结合

从技术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再好的农机技术与产品,现阶段的中国农民如买不起、用不起,也是白搭。这也是为什么外企在中国市场卖不过国内企业、或者他们的高端产品“曲高和寡”的重要原因。好技术是要花钱的。谁不想进入“高端俱乐部”?可是做高端产品,需要高端供应链、高端销售渠道和高端用户来支撑。农机工业作为实体制造行业,其供应链还需要基础原材料工业来支撑,这又不仅仅是农机行业的问题。空谈高端,没有任何意义。

不与市场结合的好,那是一种“伪好”。国内农机企业千万不能被某些论调乱了方向,不可空去追求高大上,不然你就会成为先烈。先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现实中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苛责国内企业这不行那不行,我只能说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农机工业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漫长发展之路,而我们真正算起来也就三四十年。西方跨国农机巨头在中国投放的很多产品技术,其边际研发成本已经高度摊薄趋近于零,而国内农机企业真正发展也就近一二十年的事,现阶段如果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去与外企巨头竞争,无异于以卵击石,我们还出不了农机行业的“华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