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日前在武汉举行的“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农机产品琳琅满目。
湖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机使用大省,然而,田野上奔跑的农机多为外地制造,全省农机产值不足1/100。
补齐短板,向高端制造突围,我省迈出实质性步伐。
尴尬
省内农机制造企业多而不强
冬闲时节,孝感市孝南区振西农机合作社农机手屠礼刚熟练地在检修旋耕机、植保无人机等农用机械,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这些机械精准服务周边上千亩土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发现,合作社十几台大型农用机器,每个价值均在万元以上,令人尴尬的是,这些机械均产自山东、辽宁等地。
据调查,不仅是振西合作社,全省多数农机合作社购买的农用机械,从旋耕机、育秧机、收割机到烘干机、无人机,几乎没有湖北企业制造的产品。“湖北是农机使用大省,但农机制造产业却十分薄弱。”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据统计,全省大大小小的农机生产企业达300多家,但多而不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供给不足是我省农机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数据显示,2017年农机工业总产值约4200亿元,湖北只有约40亿元,不到百分之一的份额。启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资金规模连年大幅度增长,然而分配给我省的农机补贴资金,70%以上给了外省企业。
汉南一家农机制造企业,以各种新型实用中小型农机具为发展方向,形成了农机产业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推广和应用的产业链条。尽管如此,但基地负责人坦言,由于科研力量不足,创新不够,大型、高端农用机械制造目前仍是难题。
其实,湖北农机曾有过一段辉煌。1958年,武汉拖拉机厂生产出中国台手扶拖拉机,中国台插秧机也诞生于随州,中国台机耕船在仙桃研制成功。1966年7月,次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在新洲召开。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激发了广大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全省“农机热”盛行,农机制造业市场化进程一日千里。
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几次发展与变革中,湖北没有把握住机遇,国际、国内先进农用机械迅速抢滩湖北市场,一些实力较弱的农机生产企业在洗牌中转产或倒闭。
突围
聚集资源打造高端农机
农业生产步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代,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农机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把握好当前新机遇,挺进现代农机蓝海。”省农机局局长刘长华说。
今年起,我省启动农机工业园区建设平台,引领全省农机产品、资金、人才、技术和政策资源聚集,打造自己农机装备名片。位于黄陂武湖农场的长投农机产业园,吸引东方红、中联、雷沃、约翰迪尔、久保田等50多家一线农机品牌入驻;京山被列为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布局华中地区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2020年拖拉机产能可达2.5万台;襄阳打造“东风井关”自主品牌,进军国内外市场。
补齐短板,以产业园区为引领,向农机制造高端突围。一个个园区的开工,全省农机制造产业集聚效应正在释放。
农机不仅仅是“卖产品、卖服务”,更多的是要提供解决方案。我省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地形条件复杂、作物种类繁多,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农业装备不能有效供给,全程机械化难以实现。如,棉花播种和收获装备短缺,严重影响棉花产业发展;适宜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不足,撂荒地不断增加。
刘长华介绍,农机装备无法像汽车、机床等装备可通过产品进口、技术引进等方式获得,只能靠自己研发与生产。因此,鼓励企业加快自主研发,联合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攻克难题,提升农机供给侧水平。
随着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面积、精准化作业是智能化农机的优势所在。我省启动“互联网+农机”项目,以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为基础,通过精密导航、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植入,打造精准农业的升级版。
向“专、精、特、新”的目标奋进,期待湖北农机制造迎来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