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犁、耩子、耙、木锨、木杈……在埇桥区三八街道九里村的民俗馆里,陈列着这些已不多见的传统农具,随着农机化的发展,它们已渐渐成为人们记忆里的乡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发展历程,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成为宿州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农机装备实现美丽蝶变
“改革开放之初,一个县也没有几台大型拖拉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全市农机化发展经历了‘质的跃升’。”市农机局局长钱艺这样概括40年我市农机化的发展历程。
数字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40万千瓦(不包含农用三轮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6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2.7万台,农机具配套比达到1:2.55。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机械化作业完成升级换代,已初步形成高产稳产机械化生产模式;玉米、大豆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玉米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大豆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5%。
农机数量的大幅增加离不开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购机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投资农机化的积极性,优化了农机结构和动力配套比,有力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自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我市积极争取补贴资金,资金额度和补贴机具品种逐年扩大。2018年省农机局、省财政厅安排我市2018年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706亿元。截至2018年10月31日已经补贴机具12377台,带动农民投资近4.5亿元。
农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
“一头牛两个人一架犁,一天能耕二三亩地,人困牛乏。现在用旋耕机,一台机子一天就耕五六十亩。最苦的是收麦子,农时紧,农活重,常常是一家人忙上十天半个月。现在可好了,坐在地头看着麦子收回家。”对于农机化带来的率,九里村的村民王刚感触颇深。
为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我市不断推进机制创新。近几年,我市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思路,健全完善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建设,组建农机跨区作业队伍,积极开展农业机械跨区播种、跨区收获,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服务的社会化水平。2018年上半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661家,基本实现每个粮食主产乡镇有6家左右规模不等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同时,加强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建设,充实人员队伍,改善工作条件,增强基层农机服务能力;加强农机科教推广培训力度,提高农机操作人员作业水平和技能;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强化基层农机维修能力。
加强配套建设,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综合能力。近年来,我市注重农机信息化建设,2014年就建成了市级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信息指挥平台,2015年,全市四县一区均建有机械化生产信息指挥平台,配合深松作业,全市在重点作业机械上安装信息传感器近3480台(件)。目前,农机信息指挥系统已能够较及时地掌握重点区域作业机械状况,初步实现对跨区作业和机械运行的调度,有效增强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的信息指挥能力;充分利用植保机械、灌排机械、烘干机械开展病虫害防治、抗旱排涝和粮食收获后干燥的处理,增强粮食生产的减灾避灾能力。
促进机艺融合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
我市在小麦生产过程中,主攻耕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重点推广应用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精少量播种、植保和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近三年全市土壤深耕深松耕地面积累计500万亩以上;玉米主攻标准化机播和机械化联合收获,强化玉米生产技术集成,优化技术路线,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机播壮苗增产技术和玉米联合机收、秸秆粉碎还田等机械化技术,2018年玉米标准化机播率98%以上,比2017年提高2个百分点,玉米机收率达85%,比2016年提高5个百分点;大豆重点推广机播、机收等机械化技术;山芋重点推广应用机械起垄、机械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提高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是省政府重点民生工程,按照省政府要求,我市农机部门充分发挥“以用促禁”的示范带动作用,还田为主,多措并举,及时组织落实收割、还田、播种等农业机具,并协调各方,通过签订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合同等方式,做到定人、定地、定机械,确保秸秆机械化还田任务落实,全市全年秸秆机械化还田量达秸秆总量的70%。同时,按省政府要求,我市还积极建设落实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基地建设,及早选定基地位置,研究农机化示范技术集成,制定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切实推进落实,目前,全市各县区都建成1个面积在2000亩以上的高标准、规范化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