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端牢 14亿人的饭碗离不开农机化

   2019-03-11 中国农机化导报6360
核心提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政府工作关键任务之一就是要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空心化程度不断上升,“谁来种地”与“谁会种地”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政府工作关键任务之一就是要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空心化程度不断上升,“谁来种地”与“谁会种地”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谁来种地?谁会种地?

“在西藏,一个劳动力收获一亩青稞最快也要大半天的时间,这还仅仅是收获的环节。而一亩地青稞的产值也就在1100元左右,但是一个劳动力如果去城里务工,每天就能有300元的收入。所以更多的劳动力选择离开土地,去城镇寻找更高的收入。”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尼玛扎西告诉记者,当前,在西藏,相比起在家务农,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去城市里闯一闯。当然,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是普遍存在的。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各种方式进城的农业人口愈来愈多,预计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5%。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生活在农村的近3.7亿人中,老年人口约占1/3。老一代传统农民已是“芳龄东流去,苍松夕照明”,新一代农民徒有农村户籍,“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成为当下农村的普遍现象,那么,将来谁来种地?”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随着土地流转和新型农业组织的兴起,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的不断普及,种地不再是单一的苦力活,需要融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我们不得不做另外一思考:将来‘谁会种地’。”

据悉,目前,乡村本土人员持续流出多为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素质较低,留乡务农的大多在60岁左右,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这种情况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我去年就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问题到了6个省20多个村调研,感到目前农村人才现状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有效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说,“当前,许多农民对新技术学不懂、弄不通、用不上,依靠劳动者素质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十分艰难。同时,基层农技推广现有人员不足,各类实用技术入村到田‘最后一公里’成为难点,造成常规技术不能集成,推广落实不能到位,农业科技实验的平均产量与农民生产实际产量差距较大。”

由此可见,解决“谁来种地”、“谁会种地”是一个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将贯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全过程,需要把这方面的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

让农业更加“摩登”

现代农业不同于自然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的“犁耙锄镰锹,样样好把式”,其之所以“摩登”,在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式,内部分工精细明确,对此,陈萌山表示:“通过科技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机化是科技的重要体现。”

“西藏现在有一个响亮的号召——‘使用大机器,解放大劳力,促进大增收’,但是目前还没有完全做起来。”尼玛扎西告诉记者,“西藏的农民对农机是非常渴望的。如果能够实现全程机械化,就能将人力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他表示,西藏农机化之所以发展相对较慢,一方面是因为农田分散且田块面积小,与之相适应的机械设备少,另一方面就是当前在农村的农民受多年种植习惯影响,对农机装备不是很了解,“之前我也组织过内地的一些农机领域的专家去西藏解决青稞的收获问题,但是,机械到地里,很多老百姓因为操作不熟练而不喜欢使用。”会用机械的人不愿留在农村,留在农村的人对机械不能很好掌握,这也成为当前“机器代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由此可见,让“摩登”的现代化农机装备能够真正代替劳动力承担起保护粮食的重担,关键还是需要人。而这个“人”并不代表数量,而是“质量”。在刘晓庄看来,高质量的代表就是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以农业生产市场化、生产活动农场化、企业管理科学化为指向,由‘通才式’的经验渐移到‘专业式’的特长,科技、机耕、管理等各行皆备,各司其职,如‘打铁的不织棉布,炼铜的不铸锡壶’,通过内部的不同分工,产生各种类型的农业行家里手。”刘晓庄解释道。新型职业农民的增加让农民潇洒脱下传统身份的旧衣,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才能使种地变得独具魅力,农民成为令人羡慕、令人向往的职业。

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

除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之外,还要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中的作用。当前,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更加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相比,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更明显的优势。对此,陈萌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普通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新科技的渴望更加强烈。新型经营主体在规模种植、规模经营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新型装备,化发挥农机装备的应用,使其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拉伸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由此可见,让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挑起粮食生产的大梁,不仅能够保证粮食生产,还能使农民种植粮食的利益化。“近年来,在西藏,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对于提升西藏农机化水平做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些组织也多出现在西藏、日喀则等有条件的地区,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还比较少。”尼玛扎西介绍道。

以东北三省为例,根据民革中央的报告,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比重已连续两年超过20%,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是粮食的“压舱重石”。近年来,为保证粮食生产,东北三省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关键工作,用足用好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同时,通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努力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营商环境,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积极引进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并适当给予加工产品销往内地和出口的运输补贴。在推动本土特色品种产业化的基础上,集中整合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打造农产品“地域名片”。制定东北黑土地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快速监测和全程追溯体系,切实提升品牌管理水平,让优质农产品卖出优价。

同时,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协助下,不断完善服务链,对植保服务企业、粮食烘干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子和肥料经营企业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合作社、涉农企业作为服务体系的主体。



 
标签: 农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