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国内的产品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为50小时左右,而欧美主流产品达到100小时以上。”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学部执行主任毛罕平说,农业生产的窗口期都很短,比如水稻、小麦的收割期只有十来天,一旦农机装备出现故障,维修周期少则几个小时,多则一两天,对于农户和农机手都是很大的损失。
自走式喷雾机
记者注意到,为了解决这一痛点,江苏高校和企业正在加快携手科研攻关。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介绍,“有数据显示,约80%的喷灌机、70%的无堵塞泵、60%的小型潜水电泵均为江苏大学开发、设计或技术辐射。”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日本久保田。但是,就是因为与江苏大学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从一个普通的农机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产品性价比赶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司同类机型,在国内水稻联合收割机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45%。
温室里养不出“雄鹰”。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责任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研发了“林业病虫害防治施药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及产业化”项目,并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其长期以南京林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合作成立了现代植保机械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院所和研究成果试验中心、江苏省智能化植保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
“农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农机企业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难点、痛点和堵点,而学校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力量,通过彼此合作,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说。
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农业难题
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农业难题,“机器换人”是题中之义。去年6月,“我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项目”在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江苏兴化正式启动。由江苏大学和中联重机联合研制的无人驾驶联合收获机顺利完成试验任务,实现了全程无人值守驾驶及作业。
该试验项目是国内目前投入智能农机种类最齐、专业领域最全、作业过程全覆盖的一次创新尝试。项目负责人魏新华教授介绍,通过双天线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精准作业,同时开发相关的控制协议,针对不同农业机具进行无人化技术的改造和推广应用,逐步实现整个田间作业过程的无人参与。今年春天,团队把无人化打浆机、无人化插秧机等三种机型带到建三江垦区,进行大型田况的田间试验。
“嵌入式信息技术将进入农业生产系统。”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方宪法说,已开始配置的卫星导引、机器数控、数据获取、智能终端随农场多频接入能力提升得到普遍应用。农业装备将配置付费即用型机载智能系统,信息技术质优价廉。数据获取与分析功能强大、使用简便,采集器自动获取数据接入农场信息系统,支持决策和报告生成。“手机、拖拉机、喷药机、灌溉机组和办公室、轿车、仓库等农场所有设备和设施将实现同步互联,车辆自动收集途经地块的作物数据并无线传输至办公室以供分析。”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说,智能化农机装备与传统农机相比,具有更好的应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工作运行表现为更高、更快、更好,同时,智能化农机装备比普通农机装备增值30%~40%,效率提高50%~60%。未来,我国要围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积极发展中高端智能化农机装备,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加快信息感知技术、传感网、互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促进农机产业升级,使农机装备快速走上数字化、精准化、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提高农业装备的附加值。
“我省也将着力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说,下一步将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农机化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基地。强化基础应用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以农机科技项目为平台,组织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装备瓶颈,切实解决“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