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74岁刘文豹再包3000亩农田——“老粮王”又要大显身手了

   2019-07-04 农民日报6310
核心提示:6月20日,本报记者给刘文豹打电话,邀请他到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官桥村八组田野集团考察农田开发事宜,这是受了官桥八组组长、田野集团董事长周宝生的委托。74岁的刘文豹正在千里之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搞水利”,在黄河边“筑堤坝”。

头天通宵达旦在宁夏黄河边筑坝防洪,第二天深夜又飞赴湖北考察农田、洽谈承包。3天时间,日夜兼程3000多公里。这就是20多年来《农民日报》多次头版头条报道的——“一代粮王”刘文豹。

 

6月20日,本报记者给刘文豹打电话,邀请他到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官桥村八组田野集团考察农田开发事宜,这是受了官桥八组组长、田野集团董事长周宝生的委托。74岁的刘文豹正在千里之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搞水利”,在黄河边“筑堤坝”。

 

一听说老家湖北有农田开发,种了一辈子地、搞了几十年规模经营的“老粮王”顿时来劲了,赶紧洗脚上岸,跟老伴和两个孩子交待几句,背起挎包就去赶飞机。

 

家里人实在担心他的身体。老刘今年已“死”过两次了,一次是1月3日,正在工地上,突发心梗,幸亏两个儿子在场,立马开车奔医院抢救,捡回一条命。接着是3月份,因家中煤气出问题引发中毒,老两口幸免于难、死里逃生。

 

“都七十几的老人了,就算种田有瘾,也不至于拿了老命去拼啊!”老伴沙玉荣嗔怪道。老刘是坚决要去湖北的,他说:“开荒种粮是我的老本行,规模经营是我的初心,早就想着回老家去种地,这个好机会可不能失去啊!”他又坚决不让家里人跟去“保护他”:“筑堤坝是大事,两个儿子必须时时刻刻地紧盯着,十几个种田人要有人做饭,老伴不能离开半步。”老刘是个倔性子,定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6月20日深夜,在倾盆大雨中,刘文豹揣着一颗初心和无限希望,走下飞机回到家乡。

 

“一代粮王”的初心:多种地、多打粮,多为作贡献

 

刘文豹是中国农村改革初期实行规模经营最早的一批人,更是坚持规模经营时间最长的一位,有人称他为“中国农民规模经营人”。他40多年来有三大突出贡献,一是垦荒贡献,垦荒2万亩;二是打粮贡献,为国贡献粮食4000多万斤;三是植树贡献,共植树100多万株。他的故事还在于一种精神,坚守初心的精神,几十年坚持为国种粮,搞农业规模经营;勇于开拓的精神,他是一个职业拓荒者;韧于追求的精神,经历多次重大坎坷而矢志不渝。

 

刘文豹出生于1946年2月,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农民。1978年前后,在湖北省襄北国营农场当农机员。早期这段农机员的工作背景,奠定了他一展的基础。1982年,湖北开始实行联产承包,刘文豹高兴地看到广大农民兄弟生产积极性如火山一样爆发,而他又有另一种冷静的观察。他瞄准“农机在分田单干中大有用场”这个绝好机会,主动从农场离职,自筹资金买了4台“东方红”拖拉机,大胆承包当地一个乡全部的“农机代耕”。那个时候农户家里能有头牛犁田耙地就算不错了,农机可是进的生产力。他用农机为农户服务,质量保证、价格合理,“只让农民讨好,不让农民吃亏”,深得农户喜欢,他的农机生意好得不得了,忙的时候连吃饭的空当儿都没有,曾有好几次累得在开动着的拖拉机上睡着了。两年下来,他积攒了农机规模经营的桶金。每每讲起当初的规模经营,刘文豹镏金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孩子似的笑。

 

1984年,“大包干”如火如荼地展开。刘文豹又有了“超前性”的思考,他觉得“一家四五个人种七八亩地”只能是一个温饱模式,“种得越多赚得越多”才是硬道理,与其帮人代耕专搞一个生产环节,不如自己找地承包全过程经营。思想指挥行动,刘文豹只要想到就会努力做到。那年他次出手种地,就拿到了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的1070亩荒地的承包权。很多人说他“吃了熊心豹子胆”,他说“正是,为啥我叫刘文豹”。他率先办起了机械化家庭农场,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就将茅草丛生的乱坟岗地改造成了流金淌银的庄稼地。

 

1989年,刘文豹向交售粮食超过20万斤,被原商业部授予“售粮模范”,并且作为湖北省的代表,与百名种粮大户一道赴北京开会,走进了中南海,受到了党和领的接见,他们那群种粮大户共同获得了中国“一代粮王”的美称。刘文豹在那一刻坚定了一生的信心和决心,那就是:多种地、多打粮,多为作贡献。

 

历经“四起三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坚持把农业规模经营搞到底

 

前进路上总有风雨相伴,干事创业难免遇到困难和阻力。刘文豹搞规模经营几十年,历经“四起三落”,可是他初心不改,每次跌倒了又爬起来,“只挂前进挡,不挂空挡和倒挡”,坚持把农业规模经营搞到底。

 

刘文豹早期的规模经营遭到了少数人眼红。当地群众只种几亩地、十几亩地,年收入不过几千元,刘文豹一种上千亩,年收入数万元,有的人就有些眼红,甚至出现了破坏和哄抢现象。有一次是200亩小麦遭破坏,有一次是6万斤西瓜被哄抢,闹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双方大打出手,刘文豹的一根手指被铁锹砍断,幸得及时缝合才没有落下残疾。矛盾不断升级,有关方面不得不提前终止承包合同。万般无奈之下,刘文豹于1992年选择离去,离去时他还背着10万元的银行贷款。

 

或许换了别人,有这一次重大损失就应该掉头转向了,可刘文豹是头不会转弯的豹子。他转身就与襄阳汉江边上的另一个村签订了开发鱼梁洲的合同,期限15年,合同面积5000亩,后来开发到近万亩。

 

那时的鱼梁洲是汉江江心的一个荒岛,篙刺丛生、蛇鸟出没,刘文豹带着他的家人在这里又一次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并且同样开始逐年获得“一捧汗水一捧金”的可喜回报。那些年,刘文豹一直是湖北的种粮户,每年向交售粮食超过200万斤,并且在沙洲上投资兴林2500多亩,栽种成活十几万株防风树,发展果园100多亩。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城市建设等原因,地方政府要开发鱼梁洲,鱼梁洲管理权由村里上交给新成立的相关单位,刘文豹的开发经营不得不提前终止。刘文豹是个不认输的硬汉子,他多次到省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引起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保护种粮大户的合法权益,这让他得到了百余万元的赔偿。为了顾全汉江生态湿地保护的大局,刘文豹于2000年退出了那个让他开心又伤心的鱼梁洲。

 

接连两次“受伤”,刘文豹确实感到累了,也想洗脚上岸了,也想享享清福了。几年里也挣了些钱,够他花销下半辈子了。他在襄阳城里买了商品房,也试着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种舒服的日子。可不知怎么的,他在家里待了几个月,满身都待出病来了,不是腿脚肿,就是胳膊疼,每周要去看医生、天天要吃药,而以前累死累活却不怎么生病。刘文豹比谁都知道自己的病根:农民只有种田才快乐,一代粮王不种粮时肯定要生病。

 

2001年11月,休息了半年时间的刘文豹,养足了力气,重抖起精神,开始了他再一次的奔跑。这次他想往远处跑,他开着那辆白色的面包车,来到大西北。当时正是西北大开发如火如荼之际,他携妻带子,历时两个月,奔波在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行程3万多公里,考察了十几个县市,最终选择在宁夏银川黄河边的月牙湖安营扎寨,承包黄河滩涂6000亩。

 

那时的月牙湖,满目沙丘,偶有几蓬荆棘,狂风一起,到处黄沙迷漫,眼睛睁不开,张嘴一口沙,没有一条路,不见一寸绿。可刘文豹看中这里的三个条件:靠着黄河边,属于河滩地,承包费较低。吃下定心丸,便开始投资,他投入上千万元,把沙丘规划成8大块,一块块地推高填低弄平整,开辟了30公里四条井字型通车大道和多条小路,建起了从黄河抽水的泵站,挖了大小20条水渠共4万多米,修了28个水闸。年开发,第二年生产,第三年转亏为赢,之后连年丰收。2007年,收获水稻200万斤,直接经济效益达70多万元。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相继报道了刘文豹在塞外续写承包滩涂种粮的传奇故事。

 

后来的事情又出人意料。走上规模的刘文豹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与村民承包再次出现纠纷。刘文豹也曾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虽然官司赢了,但伤心的刘文豹,2009年第三次从规模经营的土地上撤退。

 

刘文豹有些茫然,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他也尝试着换过行当,看能不能有新的突破。当时煤炭生意很火,经过考察,他决定做挖煤运煤的事,花巨资购买了大型挖掘、运输设备,加入了贺兰山煤矿生意行列。可他的心里一直没有底,人在煤矿里,心却在农田里,老是想着找个机会重操旧业干老本行。2017年,因政策性因素,当地上百家煤矿生产被叫停了。刘文豹又一次面临重新择业。

 

刘文豹在痛苦中思索,觉得还是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不要丢了自己的“田饭碗“,还是开荒种地、搞规模经营更靠谱,也更适合自己。

 

痛定思痛后,目标更明确,信心更坚定。其实,早在挖煤的时候,刘文豹相中了离煤矿不远的平罗县红崖子乡的一块3000亩半荒地。前后洽谈了8次,终于在2018年12月把这块地承包下来了。合同一签下来,“老粮王”又要大显身手了,立即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先是投资160万元,修一条8公里长的大坝。他要把这块地打造成“锦绣江南好风光、现代农业示范区”。

 

刘文豹向记者介绍,虽然是重操旧业,但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了,过去是水利自动化、种植科技化、生产机械化、销售市场化,现在都有了升级版。比如打药都用无人机,一天作业600亩,3000亩地只需要5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并且效果比过去还要好。两个儿子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升级了,原来种水稻,还需要老刘动口动手,现在1100亩水稻全给两个儿子包揽了,根本不需“老粮王”操心了。刘文豹说:“干老本行心里踏实得很喏!睡觉都睡出香味来!”

 

“老粮王”有两个心愿:回湖北老家搞规模经营,把为国种粮的初心传给下一代

 

6月22日晚,在武汉,刘文豹向记者谈了他的两个心愿:一个是叶落归根回湖北,继续开荒种地、搞规模经营,为湖北发展作贡献。第二个心愿是让两个儿子接好班,把规模经营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

 

从记者次采访刘文豹,至今已有20多年了。经记者牵线搭桥,刘文豹曾回湖北,与“种粮”大冶市农民侯安杰、“现代农业一杆旗”的湖北春晖集团董事长谭伦蔚和“十佳农民”、农业合作社样板、天门市华丰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等交流,成就了“几代粮王相逢盛世”的时代佳话。几代“粮王”聚一起,谈的最多的还是粮食。他们一致认为,要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只有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这一次,记者又把走在中国农村改革前列的官桥八组组长、田野集团董事长周宝生介绍给刘文豹,还邀请了谭伦蔚、吴华平一起参加,共同为官桥八组田野集团万亩农田开发支招。这又是一次中国“粮王”的聚会,又是一段时代佳话。刘文豹此行既是学习交流,更为了实现他的一个心愿,就是争取与田野集团达成承包5000亩农田开发的协议。这是他的浓浓的思乡情、报国志。

 

刘文豹的第二个心愿早就在实现中。他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现代农业的管理者。这是“老粮王”的事业成就,是他一生的欣慰。大儿子刘斌,大学本科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开荒种地,主攻市场和管理;小儿子刘杰十几岁就来到宁夏,跟着父亲在地里打拼,现代农业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如今两个儿子都是这个家庭农场的顶梁柱,是“老粮王”的左右手。记者10年前就见识过两个小伙子别样的风采,他们上午穿着衬衫开着猎豹汽车在银川市谈生意,下午换上劳动服开着拖拉机在农田里作业。两个漂亮的儿媳带着孩子也唱着、笑着吃住在黄河边上。前些年,刘文豹想带着两个儿子走出国门,到非洲、俄罗斯包地种粮,儿媳都表示积极支持;2018年下半年,刘文豹带着两个儿子,先后考察了河南、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地,寻求承包地,两个儿子一左一右如影随形地跟着。这些年,也有朋友动员兄弟俩回乡包山场、跑运输、搞餐饮服务业,但他们没动心。他俩的心不在别处,只在农田里,只在规模经营的土地上,可以说儿子与老爸心心相印。刘斌对记者说,他们俩哪儿都不想去,只想跟着父亲干、帮着父亲干、将来接着父亲的事业干。记者曾问过刘杰为什么不想干点别的而要一直跟着老父亲种田呢,刘杰说:“中国需要有年轻人种田,我更喜欢大面积开荒种田,这是老父亲的初心,是我们家的基因,我也想着像老父亲一样成为新时代的中国‘粮王’。”

 

记者写完此稿时,刘文豹要离开武汉回宁夏了,他惦记着黄河边上筑坝的事呢!周宝生专程为刘文豹送行,两位都是中国“三农”名人,都为共和国农业农村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两位初心不改、雄心勃勃的老“三农”紧紧地拉着手,互相勉励祝愿,共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标签: 粮食 规模经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