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中国农业如何发展,人多地少的国情都不会改变。由于耕地过于分散,地块无法有效集中,很多人认为中国规模化农业实现。但事实上,中国规模化农业已取得初步成效。
(1)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道路
“三农”问题受中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随着财力的日益强大,大力开展了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治理等涉及农业基本建设的工程。
与此同时,“村村通公路”、机耕道的广泛建设,使农村道路条件大为改观,给农机作业提供了可能性。良好的农田水利建设,使耕地的“肥瘦”差异越来越小。
(2)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
绿色革命是20世纪最伟大、最深刻的一场农业变革。从这时起,工业和农业两大系统相遇,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领域的众多产业,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大大减少了饥饿人口的数量。农业机械,正是这两大系统相互融合的最典型产物。
如果没有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中国的农民将仍然束缚在碎片化的小块耕地上。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要务正是机械化。这条道路,中国成功探索出了独特的发展模式,成为全小农经济推进机械化的样板。
目前,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小麦、水稻等机械化收获水平已经接近极限,各地农机服务组织普遍发展起来,给耕地的规模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如今许多地方的农民都会付给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组织一定费用,比如打药施肥、农田排灌、收获晾晒、地膜覆盖和回收、动物疫病防治等。这种市场化、专业化的分工,既细分、拉长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又使规模经营成为一种趋势。目前,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经营性服务的组织形态主要有: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对此积极倡导和支持,采取了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业务还免收营业税。
这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基于专业化的生产分工、由市场所形成的,超越了当年人民公社时期的(如公社、大队、小队)行政化界限,真正做到了“由市场配置资源”,更、更有生命力。
除了发展市场化的服务组织,也在强化农业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如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支持高校、职校、科研院所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加强水利、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等。
这些条件都为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提供了充分的支撑条件,中国规模化农业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