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全文如下:
关于做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文明办、教育厅、民(宗)委(厅、局)、文化和旅游厅(局)、卫生健康委、广电局、体育局、总工会、团委、妇联、文联: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个在层面为农民设立的专属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亿万农民的深切关怀。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汇聚强农惠农富农强大力量、增强农民群众光荣感获得感幸福感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积极性,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实施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为宗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充分结合乡村振兴,引导带动县乡村开展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为广大农民搭建风采展示的舞台、干事创业的平台,通过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打造一个既体现农耕文化传承、又蕴含新时代精神的性民俗节日,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激发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脱贫攻坚、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二)基本原则。坚持农民主体,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满足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基层覆盖率,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农民真正成为节日的主角。坚持因地制宜,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农时农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将重心下沉到县乡村,避免千篇一律。坚持开放创新,注重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培育节日市场,创新组织引导方式,让全社会共享丰收、共助增收,达成更广泛的社会认知。坚持节俭热烈,庆祝活动杜绝奢华,要严格执行中央有关纪律要求,既注重节日的仪式感,又要避免铺张浪费,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形成节俭朴素、欢庆热烈的性节日氛围。
二、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开展庆丰收活动,共同推动形成新时代农民庆丰收习俗
(三)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指导作用,不断丰富节日活动形式和内容。各地各部门要积极主动、群策群力,发挥好引导和带动作用,立足本地区本部门特色和优势,在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组织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等下乡服务交流,与农民共庆丰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开展文明村镇欢庆丰收活动。加强对各民族庆丰收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规模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下乡,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和提升力度,向全社会推介一批具有庆丰收民俗特色的乡村。广泛组织开展“送医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民带去温暖服务、爱心义诊。加强农民体育工作,在基层举办形式多样的民俗体育庆丰收活动。
(四)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独特优势和作用,不断增强全民参与的广泛性。工会组织要开展符合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庆祝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工共庆丰收、关爱“三农”的热情。共青团组织要结合“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组织开展庆祝活动,调动农村青年参与节日的积极性。妇联组织要结合“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广泛开展农村妇女庆丰收系列活动。文联组织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丰收节主题开展乡村文化艺术创作。
(五)充分发挥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优势,促进丰收节与传统庆丰收活动融合发展。要彰显民族特色,继承和弘扬各民族庆丰收传统,把节庆活动作为展示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增进民族团结和区域交流。要突出地域特色,支持乡村特色节日活动,保护节日文化多样性。要注重保护提升特色民间民俗传统,打造一批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农业嘉年华等知名品牌。
三、深入开展宣传,不断提升节日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六)加强新闻宣传策划,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领作用,从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做好“三农”工作特殊重要性、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农民生产生活巨大变化、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当代农村民俗新风、新时代“三农”先进人物事迹等多视角切入,开展、立体式、持续性的宣传,创作兼具时代性和人民性的佳品力作,充分挖掘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扩大社会共识,为全社会留下丰收记忆。
(七)做好全媒体宣传,形成强大宣传声势。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的信息传播主渠道作用,有效利用各大媒体平台,创作符合全媒体传播规律的新闻作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创新宣传工作形式和内容,打造多形态媒体产品,引导全民参与互动,分享丰收喜悦,使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上最有特色、最有人气、最有影响的农民节日。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节日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同感。加强节日对外宣传力度,促进中外农耕文化交流。依托我国驻外机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国内媒体海外站点等,开展中华农耕文化展演等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
四、加强传统民俗研究和保护,不断提升节日的文化内涵
(九)开展丰收节庆历史文化研究,促进节日塑形与铸魂相统一。发挥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优势,对传统庆丰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梳理,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塑造易于传承的符号载体,促进节日内涵与形式相统一。
(十)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结合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文化振兴重大工程,加强各地区各民族丰收节庆历史遗存和文化传承保护,不断增强中华农耕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加强农业遗产保护和发掘,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工作。
(十一)加大青少年教育力度,让中国农民丰收节植根子孙后代。加强中小学生中华农耕文化教育,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编入中小学教材。组织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丰收节庆活动,鼓励和倡导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主题实践活动,在体验乡村中感恩党和祖国、热爱农业、尊重农民,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五、大力培育节日市场,不断增强节日内生动力
(十二)搭建农产品产销平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培育节日市场,发挥市场对节庆的推动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调动社会和市场力量,搭建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大平台。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组织开展“庆丰收消费季”等活动,助力农产品优质优价、丰产丰收。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让利农民、让利市民,让全社会分享节日快乐。
(十三)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进一步繁荣农村市场。注重保护开发利用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展乡村旅游、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活动,吸引城镇居民走进乡村,活跃农村消费市场,提升节日吸引力和生命力。
(十四)鼓励开发丰收节文创产品,为全民留下丰富多彩的丰收印记。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鼓励围绕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发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物美价廉的文创产品,形成丰收节庆独有的文化符号和传承载体,进一步提升节日的文化质感。
六、实施保障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组织实施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三农”工作重要内容摆上长期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研究部署,调动各方力量,打造本地区庆丰收活动品牌,让农民满意,让农民获益。
(十六)加强统筹协调。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牵头组织作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谋划节日庆祝活动,加强协作配合,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将中国农民丰收节与各地各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紧密结合,实现庆祝节日与推动工作相互促进。
(十七)做好示范引导。加强对各地庆祝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庆祝活动不走偏、不变味。及时总结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交流互鉴,共同提高,推动节日活动越办越好。
(十八)严守纪律规定。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中央关于庆典活动有关要求和减轻基层负担有关精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上,避免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防搭车搞庆典和增加农民负担。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农村部
中央文明办教育部
民委文化和旅游部
卫生健康委员会广播电视总局
体育总局中华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中华妇女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9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