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一起“绑架案”引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疑问

   2019-07-17 新京报5700

实际上,在大寺上镇派出所,记者了解到,5月17日,就在民警到粉房头村口处理杨付军报案一事时,旁边邻村的一位村民和施工队员,因施工纠纷现场打了起来。

 

而在粉房头村隔壁的郑堡村,60岁的村民肖德(音)民告诉记者,他家被占了两分多地,也没有补偿,甚至到底占了多少,都没有公布,“希望有点儿补偿,但估计不现实,甚至没有公布我们每家占地的面积,去问村里,说是量过了,但量完的数字是多少,不知道去哪儿查,只能自己量一下才心里有数”。

 

疑问三:高标农田项目,为何就是一条路?

 

7月5日至6日,新京报记者两次赴大寺上镇,走访了粉房头村及附近的郑堡、肖庄等村庄。

 

在粉房头村,新修的两条田间道路已经完工,修路影响的农田,也已经被村民整理、重新栽种。在郑堡村,新修的田间路上,养路的塑料薄膜还没有清理干净。

 

郑堡村新修的田间道路,路面上还残存着塑料薄膜,已经有村民把玉米栽到了路边上。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据肥乡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称,引发纠纷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只有田间道路一项,并无其他工程。肥乡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的《肥乡区大寺上镇等三个镇逯家堡村等十八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公告》也显示,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主要工程内容”为“新修5m宽田间道路19269m”及“项目标志牌1座”。

 

但记者查阅2013年国务院批准通过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发现,高标准农田有综合标准、主要措施标准等多项标准。其中,综合标准为“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

 

主要措施标准则分为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农田工程、土壤改良、良种繁育与推广、农业机械化、田间道路建设、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等。如灌溉工程,要求“灌溉系统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证,灌溉水质符合标准,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进”,灌溉保证率“不低于70%”。再如科技措施,要求“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2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是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生产技术”等。

 

为何肥乡高标准农田项目只有田间道路建设一项?其他标准是否原本就达标?该项目实施之前,是否有效果评估?为何选在小麦灌浆时开工?

 

新京报记者两次前往肥乡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试图了解高标准农田项目更详细的情况。相关工作人员称,宣传部工作人员未在场陪同的情况下,不能接受采访。和宣传部工作人员电话沟通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提供了两份书面材料,但未回答记者的提问。新京报记者通过肥乡区区委宣传部转交了书面采访的问题,但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当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还有小部分果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灌溉主要依靠的是机井,记者采访的几个村子中,机井都是村民多年前自己打的,或单独一家打井,或土地相邻的几家村民联合打井。
 

村民自己打的机井。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井深都在150米以上,当时的造价大概在两万五六。”一位村民说。

 

疑问四:一条路能改变什么?

 

只有一条田间道路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究竟能否提升土地效益?立项之初,有无相关评估?

 

肥乡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并未回复记者的问题。但在走访中,不少当地村民并不看好,粉房头村村民、也是该村卫生员刘雷杰说,当地的农田本就是机械化耕作,播种、收获都是大型农机,田间道路原本是土路,但机器也能走,改成水泥路意义不大,“水泥路无非就是下雨、潮湿的时候机器好走一点儿,但实际上,地里湿的时候,路好走也没用,机器照样下不了地,地里干了,土路也干了,机器也能走了,过去很多年都是土路,也没影响农机通行”。

 

在郑堡村,新修的田间道路旁,肖德(音)民正在自家的桃园里摘桃,地上堆了一大堆摘好的桃子,五六个村民在这里买桃,其中有好几个人说在田间道路修建时都被占地了。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郑堡村也有两条田间道路,肖德(音)民被占的地,在另一条路边,种的是玉米,“幸亏桃园没占,不然的话,估计得砍树”。

 

肖德(音)民也不看好田间道路的效果,“修路当然是好事,要想富,先修路嘛,但修好了,对种粮食有多大作用,真不好说,也就是串门方便点儿”。

 

据了解,大寺上镇大部分地方,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因地处平原,多年来早已实现机械化种植。粉房头村支书李付民告诉记者,“种粮食不赚钱,目前村里种地的都是老人,年轻人中没有纯粹种地的,都出去了”。

 

观点:乡村振兴应警惕重项目、轻组织的现象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对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但如何才能有质有量地完成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温铁军表示,“当前乡村振兴中,确实存在一些重项目不重制度,尤其不重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现象”。

 

高标准农田是土地综合利用开发的有效方式,但如何才能真正建成的农田?温铁军认为,“关键在于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如果村集体能够有效调动农村各方面的资源,把村民组织起来,就有可能实现山、水、田、林、湖、草的综合开发。反之,如果每家每户只看自家眼前的那一点儿,一块地由好几家甚至十几家的地组成,各自为政,就很难实现综合开发,这也是长期以来农村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所在”。

 

当前,很多农村的地都是分散的小块,而的现代农业则对土地规模、经营者组织化程度等有较高的要求,温铁军说,“层面一直在强调基层组织的建设,但因为缺乏经验,当前的教育也缺少农民组织化方面的内容,导致一些地方官员在乡村振兴中,出现不重视组织化建设,而过度重视项目的现象,因为项目就意味着有钱,而有钱则有利益。结果,有些地方一个项目挂着很多名头,其实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真正那些乡村振兴落实好的地方,大多也是乡村组织化建设比较好的地方,基层组织能够把农民组织起来,自然就更容易实现集体化、规模化的经营。”。 
 
标签: 高标准农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