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8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在京组织召开半年形势分析会,来自农业农村部有关直属单位及相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和农机企业代表参加会议。现将根据会议情况整理形成的上半年农机化发展情况刊发如下,供各地工作参考。
上半年农机化发展情况
(2019年7月29日)
2019年以来,各地各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文件精神,各项政策举措加快落实落地,农机化发展稳中求进、进中向好,呈现出加快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
一、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推进,发展质量提升
“春耕”“三夏”等重要农时机具投入量和机械化水平再创新高,烘干、植保、秸秆处理等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销量大幅增长,高性能机具、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农机生产形势平稳。18万个农机服务组织、500多万农机户、2200多万台农机投入“春耕”一线,北方春玉米机播率96.4%,南方水稻机种率37.1%,同比分别提高近1个和4个百分点。“三夏”小麦机收率96%,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大喂入量收割机占比超过70%,单机收获效率提高30%以上,机收面积过千万亩天数14天,较上年增加3天,机收效率明显提升;小麦主产省夏粮机收、秸秆处理和秋粮种肥同播“一条龙”服务面积超过上年的1.7亿亩;基于北斗导航的自动驾驶计亩测产联合收割机、具有航线规划功能的植保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智能农机进军生产一线;保护性耕作、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油菜机械化轻简生产、夏花生免膜播种机械化等绿色技术广泛应用;各地通过农机直通车及手机APP等搭载作业供需对接平台,“信息多跑路,农机多干活”成为“三夏”大忙新气象。农机大户、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农机产销企业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全程机械化示范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
二、机械化发展迈开步伐,科技创新提速
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机械化需求强劲,农机装备创新应用步伐加快。养殖业、大宗经济作物、果菜茶生产机械等特色小众产品产销较快增长,1—5月份畜牧养殖机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31%、利润同比增长80.33%,远高于行业整体水平,保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园运输等方面设备加快增长。标准化设施大棚补贴试点展开,设施大棚建造趋于大型化和宜机化,设施育苗、设施内运输、水肥一体化、信息化监测等装备加快运用,设施农业机械化迈出新步伐。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在西南、华北等多个省份落地实施。搭载动力换挡的200马力级拖拉机技术实现产业化;水稻插秧机制造技术突破发达垄断;采棉机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改变,3行普及型技术、6行采摘与成模智能型产品加速应用;国产甘蔗联合收割机制造技术进一步熟化;养殖装备技术储备日益丰厚,产能持续提升。
三、农机化管理“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市场环境趋于优化
农机购置补贴管理服务改革创新成效显现,补贴机具资质采信范围拓宽,采信管理进一步规范,生产销售“大马拉小车”产品等恶性竞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趋好;新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实施,简政便利企业申请鉴定,开辟农机创新产品专项鉴定通道,农机企业申请鉴定数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新版补贴机具投档平台上线运行,企业投档实现电子化。农机试验鉴定信息化平台与补贴机具投档平台对接,农机企业申请鉴定、投档更为便利;全天候在线办理补贴软件启用,手机申请补贴APP广泛应用。农机维修执业资格许可取消,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管理便民化措施加快落地,农民购机用机环境优化。农机工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新产品研发生产步伐加快,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传统主流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1—5月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89.98亿元,同比增长2.16%;规模以上农机企业盈利能力有所提升,1—5月份利润39.64亿元,同比增长6.22%。
上半年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完成下半年各项目标任务、推进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是粮食等大宗作物之外的其他产业及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所需机具供给不足与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等传统主流机具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突出,农机工业产销形势整体仍处低迷,农机工业结构调整任务还很艰巨。二是农机生产、使用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农机企业及农机使用者在心理、技术等方面的准备不足。农机排放标准由国三升国四政策启动时限已经明确,但有关转换工作进展缓慢。一些地区禁止使用煤炭为烘干机提供热源,个别地方不允许小麦、花生机收产生扬尘等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三是受地方尤其是市县一级机构改革还在进行的影响,部分省农机购置补贴未启动,一些地方农机监理机构、职能尚不明晰,生产管理工作受到一定影响等。
下半年,各地各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和省级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作用,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步伐,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努力开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