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夏”期间,共投入64万台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大喂入量收割机占比超过70%,单机收获效率提高30%以上,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6%,老旧联合收割机逐渐退出跨区机收队伍。基于北斗导航的自动驾驶计亩测产联合收割机、免耕精量播种机等智能农机从田间试验步入夏收夏种一线,开启了“三夏”无人作业新模式。装备的更新换代带来机收效率的显著提高,“三夏”期间日机收面积过千万亩的天数达到14天,比去年多3天,单日机收2100万亩。
农机跨区作业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人均耕地不足1.4亩,农民户均耕地只有7.6亩左右,不及欧盟的l/40、美国的1/400。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解决好农户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大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以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为代表的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跨区作业,开展社会化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增加了农机手的效益,满足了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了机械化水平,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利用率为手段,以增加农机经营主体的收益为目标,扩大了农机应用范围,限度地提高了农机投资回报率,调动了农民投资农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现在,十几个粮食主产省每年组织几十万台联合收割机转战大江南北,联合收割机年作业时间由10—15天增加到2个月以上。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由跨区作业开始初期1997年的14.1万台增加到2018年的205万台,小麦机收水平由1997年54%提高到2018年的95%,水稻和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超过88%、70%。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麦生产机械化,黄淮海主产省小麦机收率接近。
(二)保障了农业丰产丰收。联合收割机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小麦的收割进度。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由半个月缩短为3-5天左右。现在,一个农户从收到种一般只需两、三个小时,为秋粮生产赢得了宝贵的农时,奠定了秋粮丰产的基础。跨区作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满足了农业生产“春争日”、“夏争时”的要求,改变了过去因天气变化造成的丰产而不丰收的难题。与人工相比,联合收割机作业可降低粮食收获损失3%-5%。
(三)支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机跨区作业,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季节性不足的矛盾,把劳动力从繁忙季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劳动力稳定转移创造了条件,使得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稳得住”。1亿外出务工农民不再农忙季节返乡收粮。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的推动力量,支持了粮食主产区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了农机服务产业。随着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带动了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零配件供应以及农机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条以跨区作业为支柱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产业链,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业的发展。2018年,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总数达到19.15万个,从业人员近215万人。2019年“三夏”参加农机跨区作业的农机作业合作社数量超6万个,成为农村服务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不仅支持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增加了农业外部收入。一部分农民还专门从事农机经营服务活动,依靠农机致富。2018年,有4750万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已达3530万元,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农机跨区作业,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减、机增”的趋势不可逆转,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中级发展阶段。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对农机跨区作业提出了新要求。农机跨区作业正由夏季向全年四季扩展,由小麦向水稻、玉米等作物延伸,由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等领域拓展,订单作业和耕、种、管、收等生产全过程“一条龙”作业服务发展迅速,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已经成为跨区作业的有生力量。跨区作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将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和推动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