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从畜拉人扛到智慧农机 阡陌之上的机械化风景

   2019-09-29 新京报曹晶瑞6370

从夏收到秋收田野上的机械化风景

 

2019年,从夏收到秋收,新京报记者在多地都亲眼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说机器“完全解放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双手”或许略有夸张,但让农民普遍从重体力劳动中得以脱身。

 

5月底的夏收,在河南安阳,记者见证了新时代“麦客”跨区迁徙作业的繁忙场景。当地农民刘奎唐清楚地记得,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每到夏收,每个人都要手拿镰刀抓紧时间割麦子,真是不能等,因为一旦过了时候,就要眼看着麦子烂在地里。而在5月24日,刘奎唐指着别家刚刚割完的4亩麦地,“这也就割了一个多小时,要搁以前,4亩地割完起码得四天”。他算了算自家的17亩麦田,所有农活儿最多安排两天,麦收工作也就完成了。
 

麦客们开着联合收割机跑遍了小半个中国。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过去,人们把替别人收麦子的劳作者叫“麦客”,当时他们的工具是镰刀。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手拿镰刀收割麦子的麦客们渐渐被时代抛下。从铁镰刀,到十几万元一台的联合收割机,效率上有天壤之别,人工割麦在的小麦主产区早已成为历史。联合收割机的“机手”,就是这个新时代的“新麦客”。每年5月份,仅在陕西渭南,就有16000名“机手”从家乡出发前往各地收麦,跑遍小半个中国。

 

9月的秋收,记者在河北与江苏再次目睹机械化农田作业的。河北张家口,新京报记者看到,大功率玉米收割机进场,一亩地收100块钱还能砍价,机器今年居然还有了升级版,不但能把皮去了,连秸秆都直接粉碎处理完毕,地里有农用车接着,当时就被“秸秆经纪人”给拖走处理去了。

 

有的收割机在处理时因为玉米皮没有剥干净,还落了埋怨。地里有村民感叹,以前在秋收时,进地里都害怕,玉米棒子纯手工一个一个掰,太阳又毒,一天下来累得胳膊抬不起来,即便这样也收不了两亩地,而现在有收割机,百亩地也变得轻松容易。在江苏太仓,水稻收割同样已不算重体力劳动。田间有大型收割机和打包机,稻谷有农用运输车“接送”,粮食加工中心有烘干机,收割再也不用跟阴雨天赛跑。

 

实际上,农业生产如今各个种类和“行当”都有机械化身影。在“马铃薯之都”乌兰察布,从种植到收获全程都是大型农机。在河北保定,花生收割机对当地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在南方,开始有了甘蔗收割机的身影。农药喷洒,多地如今都出现了无人机植保队,操控者被称为“飞手”,一亩地庄稼几分钟喷完,的只需10块钱。依靠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在如今很多村合作社农场乃至大规模家庭农场,几个人就能完成数百亩农田一年两季的耕作。
 

无人机植保队。受访者供图

 

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从“靠天吃饭”甚至“刀耕火种”,到“、全程机械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1949至1980年,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1981至1995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农机工业也迎来了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小型农机具的增幅放缓,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农业机具的更新换代其实就是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仅仅从拖拉机从无到有、机型逐步多样化等,都从一个侧面印证着我国农业机械,甚至是整个中国农业的发展变迁。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还是以拖拉机为例,目前,国产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均已研发成功,中国人工智能协会的预计是,到2030年,无人拖拉机将在中国农村普及。对比70年前拖拉机都是“稀罕物”的年代,这7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只能用“巨变”来形容。


农机学人心语:“再苦,我们也要坚持”

 

中国成为农机大国,无数工人农民与专家学者曾为之默默奉献,已故农机专家曾德超的一生,可为缩影。

 

“社稷久经战火,农民首当其冲,我们学农的,应该马上回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广大农民雪中送炭”,这就是农机专家曾德超1948年回国的理由,他随后成为新中国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农机专家曾德超。受访者供图

 

因为参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阡陌舞者曾德超传》作者、中国农业大学青年干部张远帆有了对曾德超进行了解的机会,除了查阅各种资料,张远帆还特意实地考察曾德超曾经求学、工作的地方,探访其子女及同事好友,以便能将曾德超事迹写的更真实、详尽。

 

据张远帆介绍,曾德超曾留学美国,这也使得他发现了当时中美农业的巨大差异。幼时,曾德超先生的奶奶在天色微亮就会带他喂家里的两头小猪。而到美国求学后,他惊讶地发现一个普通美国农民就能通过自动喂料桶管理500头猪。这让曾德超先生意识到,唯有科技才能发展中国农业。不过,在带来国外先进经验同时,曾德超更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回国后坚持到农村的田间地头,改良农业机械产品。后来在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前身之一)筹建工作中,曾德超担任的农业机械化系主任,亲自编写教材参与教学,桃李满天下。

 

2005年2月,年过八旬的曾德超院士因心率过低,入院进行心脏起搏器安装手术。出院后,恰逢中国工程院一个重大咨询项目立项实施,曾德超多次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张远帆介绍,“后来据家人回忆,那时候,曾德超老人总是等到晚上家人都睡了,偷偷地去电脑前工作。有时劝阻多了,老人就会发脾气,赌气说家人是他工作时的敌人,还把手里的文明杖使劲儿地往地上敲,一边敲一遍喊‘农业机械化,我有话要说’”。

 

如今,老人已离去七年,阡陌之上,农机纵横驰骋,这火热场面,当如曾德超老人所愿。不过,农机市场大而不强、整体质量待提升、创新研发能力仍然薄弱、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等瓶颈均不同程度存在。农业机械化在中国其实仍任重道远,在很多场合,中国农业大学攻坚农机的师生常会记起曾德超的一句话:“三农问题是一项长远艰巨的工作,需要真正有本事、有心的人,对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做些有益的事,是有意义的、值得的。再苦,我们也要坚持,如果你想为我们这个民族做一点事情的话”。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