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任务的今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三农”发展的主动力,要以推进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努力在改革尚未到位、仍在阻碍“三农”发展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户籍制度、政府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构建有利于城乡工农平等发展、一体发展、融合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五、坚持科技教育强“三农”——“三农”发展的关键支撑
“三农”要强,科技教育必须强。近现代强国的崛起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都是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发展好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与我国农村人口和农民文化教育程度和农业生产力、科技支撑力有密切的相关性。从区域来看也是如此,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三农”发展走在前列,与其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科技支撑力强直接相关,西部地区“三农”发展落后,在很大程度也可以归结为当地教育落后、科技支撑乏力。70年“三农”发展实践证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对于促进“三农”发展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坚持科技教育强“三农”,就是要牢固树立科技教育是生产力的理念,不但要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更要在深化科技教育体制上下功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新型农民培养,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要把教育扶贫作为挖穷根的根本办法,让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都能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接受12年以上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六、坚持合作联合惠“三农”——“三农”发展的合力机制
引导小农走合作联合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新中国建立70年来在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一条主线。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前那种取消家庭经营和个人财产权利,搞大锅饭、大呼隆的合作制,把合作变成合并财产剥夺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所谓一大二公的合作是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和违背农民群众意愿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支持农民承包到户改革要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统分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恢复和发展。但后来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分,忽视合作服务促进生产力一面,导致众多分散的小农户很难转向现代农业,在这一背景下,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主张用合作联合服务办法引导小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一方面抓完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经营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中,同时发挥集体统一服务的功能,并且倡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合作联合服务的试点,通过合作联合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在乡村振兴新时代,要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还是要引导农户走规模化、合作化、产业融合化发展道路。一方面要积极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家庭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家庭农场转型,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三位一体的合作联合,引导农户参加合作经营和全产业链生产经营,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人多地少、大国小农基本国情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服务为依托的全产业链经营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七、坚持绿色生态美“三农”——“三农”发展的底色底线
优美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无公害是人们对农产品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回顾70年发展历程,我们也走了一段弯路,有深刻的教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迫于农产品短缺的压力,我们走了一条以追求高产为目标的高投入、高能耗、数量型农业发展路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严重损害农业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同时数量型工业化也加剧污染了农业水源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世纪之交,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绿色浙江和生态省建设战略,强调不能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在浙江率先大刀阔斧实施了生态环境污染整治行动。针对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龙头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习近平同志又提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理念指导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浙江也由此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征程。在农业发展上,提出走生态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70年农村发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绿色生态是我们“三农”的底色和底线,尤其是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三农”发展必须走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路子,要总结推广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创造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把中国广大农村建设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农业发展走上绿色化、高质量的生态现代发展路子。
八、坚持民主法治和“三农”——“三农”发展的社会法则
如何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稳定,把农村社会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是中国“三农”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改革开放前,我们试图通过人民公社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实践证明,难以达到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积极探索人民当家做主的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和德治相结合的方法,推进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村民委员会的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对于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相结合,在促进农村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文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各地积极探索基层民主自治与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治理新体系,许多地方还积极探索“互联网+”智慧乡村建设与社会基层治理相结合,正在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农村社会实际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交融,传统社会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相交融,基层社会治理与治理相一致的农村社会治理新模式,努力向着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发展。
九、坚持求真务实抓“三农”——“三农”工作的思想作风
“三农”工作面对千家万户,解决好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必须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作风和实干兴邦精神。求真务实抓“三农”,就是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客观规律之真,务发展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之实,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握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工作客观规律;要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解决现实中“三农”发展新问题新难题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就是坚持为农民讲实话、为农民争实利、为农民办实事,把强农兴农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三农”工作是潜绩而非显绩,需要较长时间持之以恒的干,才能出政绩,这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决策,要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
面对新时代“三农”工作,我们必须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去探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律性,必须顺应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探索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新办法、新抓手、新路径。
十、坚持强化党建保“三农”——“三农”工作的政治保障
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三农”工作极其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工作,首先必须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三农”工作。在新世纪初,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三农”工作,从“三农”问题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工程实施、工作部署、投资落实、干部配备等方面亲力亲为,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其次,要形成爱农、支农、兴农的部门大合作大合唱,党委农村工作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要求各部门都要从各自职能出发,为“三农”提供实实在在的管理服务,切忌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第三,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三农”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让农村秀、德才兼备的人担任村书记和村主任,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三农”工作中的领头雁作用,团结广大农民为自己的幸福和美好生活而共同努力奋斗。在“三农”工作更加繁重的新时代,我们更要加强党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领导,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头等大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坚、防贫减贫工程,走共同富裕道路。
(作者单位: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