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姚惠源:
保障达到更高层次
《中国的粮食》白皮书向世人宣告,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用仅占9%的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生产了近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占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提前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饥饿目标,成为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
从数量看,我国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完全没有问题。白皮书指出,我国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口粮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这几年我国生产的稻谷和小麦总产量均在3.3亿吨以上,保证我国口粮不成问题,多出的稻谷、小麦和2亿多吨玉米可以用于饲料和工业用粮。
从质量看,我国正在迈向更高层次的粮食保障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由温饱转为小康,对口粮的需求更加注重绿色、、营养和健康,口粮消费中要有80%的优质米面和20%的全谷物、杂粮与薯类,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白皮书指出,未来中国将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发挥粮食加工引擎带动作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做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满足人民对优质绿色粮油产品的消费需求。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增加优质粮油产品有效供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新举措,符合粮食经济运行规律,能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中不仅主要装中国粮,而且主要装营养健康的优质大米、面粉和优质杂粮薯类全谷物食品,把粮食保障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李广禄:
首都粮供有保障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是特大型城市和粮食主销区,粮食保障责任重大。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战略,不断提高粮食保障能力和水平,为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一是粮食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北京市不断巩固和拓展粮源供给渠道,持续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在主产区建立了稳定的粮源基地,确保了首都粮源充足稳定供给。二是粮食调控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北京市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总仓容580.9万吨,有效仓容562.5万吨,油罐总容量23.5万吨。市储备粮粮油充足,粮食储备宜存率连续多年。形成了26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875个应急投放网点组成的应急储备、加工、配送体系。三是农业种植结构深度调整。北京市立足市情粮情,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有序调减粮食种植面积,腾出粮食市场空间,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主产区和主销区协调发展、互利共赢。
粮食供给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一是粮食品质不断提升。北京市与粮食主产区合作,引导产区发展绿色优质粮油生产,为北京市提供品种多样的优质粮食产品。二是粮食产业转型发展。北京市聚焦销区实际,在抓“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过程中注重“尾”的壮大,在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过程中,注重仓储、加工、流通环节链条的强化。建设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支持连锁便利店搭载主食产品,完善粮食便民服务功能。推动北京粮食加工进产区、港区,同步在产区开展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促进京津冀粮食产业协同发展。三是粮食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完善首都粮食库存检查方式方法和质量监管制度,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加快建设首都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推动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防止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王伟华:
齐鲁粮油作后盾
山东是粮食大省,粮食生产消费、收储流通、加工转化总量大,在保障粮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中,山东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维护粮食。
一是坚决筑牢粮食基础。山东省地方储备粮规模从2012年末的337万吨增至2018年末的492万吨,地方食用油储备规模从2012年末的6.6万吨增至2018年末的7.5万吨,成品粮储备库存达到11.4万吨,保障粮食的物质基础更加稳固。建立健全库存管理长效机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确保粮食储备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综合性粮食电子政务平台,率先完成国有粮库的智能化升级改造。
二是切实增强粮食流通能力。认真落实粮食收购政策,鼓励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大力开展粮食产销协作,全省粮食收购量从2012年的6548万吨增至2018年的8578万吨,销售量从2012年的3995万吨增至2018年的5732万吨,粮食购销总量位居前列。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山东省地方粮食企业完好仓容达到4127万吨,以济南、枣庄、滨州、日照等地为重要节点的现代粮食物流网络初具规模。
三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2018年,山东省粮食产业总产值达到4016亿元,排名,产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做法是,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认真抓好“中国好粮油”行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检体系3个子项建设,引导种植优质粮食品种,增加绿色粮油产品供给,降低粮食产后损失,严把粮食质量关,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强力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推进“政府+区域+企业”三级品牌战略统合,让更多的山东粮油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