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无法计算的账目
2019年的春天经历了一场干旱,但夏秋的多雨多少弥补了水分的不足,粮食收成不错,不过,价格也有所下降,“去年还卖1块3一斤,今年只有1块2,一斤低了一毛”,刘师傅说。
刘师傅算了一笔账,除了最开始平整土地的费用之外,平常种水稻的投入,包括地的租金、种子、化肥、农药、雇用工人和机器费用等,大约每亩1500元左右。“今年一亩地差不多能收1500斤,分摊到每斤稻谷上,差不多1块钱,多出来的才是利润。价格低一毛,一亩地的收入就少150块”,他说。
隔壁李广伶的玉米也丰收了,虽然还没过秤,但他估计,一亩地能打1200斤至1300斤左右。同样的,价格比去年也低了1毛多,去年收购价8毛多钱,今年的价格刚刚到7毛。
“大概估算了一下,按照现在的价格,14亩地的玉米大概能卖1万3千元至1万4千元左右”,李广伶说。
家庭生产也有成本核算,李广伶说,“开春雇人起垄,买种子、化肥、农药等,14亩地加起来得投入4000元左右,剩下1万,就是这一年的收入”。李广伶的计算没有包括自己近半年的人力成本,这在小农生产的模式里,从来都是被忽略的成本。
除了种地的1万元收入外,李广伶夫妻每个月各自还有120元养老金,全年一共不到3000元,以及14亩地的农业补贴,也有2000多元,这些就是他们全部的收入。
“够用吗?”
“看怎么用了,收入低,支出也低”。
吃完午餐的李广伶坐在秸秆上,中午有些热了,他的领口微微敞开,身上的碎屑还没抖干净。他一边闲聊,一边算账,“一年下来,人情往来得两三千,剩下的都是日常的衣食住行之类,种地的1万块钱,基本够了”,他说。
农业生产向来存在不可抗的自然灾害。刘师傅和李广伶的计算是在正常年景下的,只是包含了卖出价低于往年的事实,没有包括自然不确定因素。
两个难以比较的模式
在李广伶的家里,他们夫妻两人可能是最后一辈儿种地的人了,“不光是我们家,其他人家也是,纯粹种自家地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都出去打工了,以后也不大可能回来种地了”,他说。
隔壁的刘师傅,则是另外一种模式,规模化的种植,改变了生产方式,使得低效的传统农业,变成了现代产业,农民变成了农场主,不再下地,却能够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收入。
在更广袤的大地上,像刘师傅这样的农场主,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纳入农业农村部名录的家庭农场近60万家,经营土地1.6亿亩”。而早在2014年,农业部门就曾印发《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9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和单位再次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培育出一大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同时要求“依法保障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制度”等。
家庭农场式的农业生产,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但对于李广伶这样的传统农民来说,转型为农场主并不容易。
“我们很难像他们那样租几千亩地种粮食,先期的投入太高,假如租2000亩地,一亩地租金500元,就是100万元,这是先给人家的,还要平整土地,买种子、化肥、农药、雇人……还没卖钱,先投入几百万”,李广伶说,“投入之后,风险同样很大,遇上自然灾害,损失没法儿承担”。
李广伶觉得,农场化的种植,可能还得更多的年轻人来干,“我们年纪大了,种地就是习惯,而且自己种,也挺舒服,想干了就干一会儿,想休息了,躺下歇会儿也没人管,不算累,至于收入,够用就成”,他说。
小农户与家庭农场,不同的不只是效率
和家庭农场相比,小农户的生产效率显然更低,但这并非意味着小农户就要被淘汰,因为真正相比较的,不只是效率。
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在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完善针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事实上,像李广伶这样的小农户,也在逐渐转变,从最初的纯人工生产,到开始部分依靠现代农业服务,在未来,或许还将有更多的农业服务,让他们完成现代化转型,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低效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
当然,李广伶也有自己的考虑,“自己种地不算人工,如果全都雇人雇机器来种,就要考虑成本问题,目前卖玉米的收入,估计得全花出去,那就没什么剩余了”。
《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中,同样也提出了多项促进小农户转型的措施,包括“建立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加快托管服务”“发展型业态”等。而这些举措,仍需时间才能收到成效。
李广伶和妻子坐在秸秆上掰玉米。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下午一点多,休息完毕的李广伶夫妻,重新回到玉米垄中,跪坐在秸秆上,地里每隔几米,就放着一个袋子,不用起身,掰下来的玉米棒子,就能扔到身旁的袋子里。
旷野天低,阳光正好,金黄的玉米渐渐填满袋子,一路之隔的稻田里,收割机还在轰鸣,收稻谷的货车刚刚装满,正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