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机化发展贡献
(一)保障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
据测算,2004—2013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促进粮食增产50亿千克左右。“三夏”期间,依靠农机作业小麦收获时间能够缩短4天以上,为夏播赢得宝贵农时。机插秧比传统手工插秧,稻谷产量提高600千克/公顷,节约秧田80%以上,节约稻种40%以上;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人工撒播相比,增产8%以上。棉花机械铺膜播种技术每亩增加产量3%以上。东北地区应用玉米精量播种技术每公顷增产400千克左右;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减少损失28%以上,大幅降低了籽粒破碎率,解决了玉米摘穗收获后在转运、晾晒、脱粒过程中的霉变损失,提高了收获质量,改善了玉米品质。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应用,推动了南方冬闲田种植油菜,增加750万吨—1500万吨菜籽产量,对保证食用油供给发挥了作用。
(二)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1.农化品投入减量。我国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为平均水平的3倍和2.5倍,均居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科研部门研发推广了一批先进施肥装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和叶面喷施等技术,提高了化肥利用率;研发和推广了一批大型现代植保机械,有效减少了农药流失和浪费。采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可节省化肥30%以上,采用肥料、定量深施,减少了肥料蒸发和漂移,减少了人工施撒糵肥作业次数,促进了肥料吸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采用油菜联合精量直播技术节约肥用量15—25千克/亩,果园管理机械化技术及装备提高喷药作业效率60%,轻简化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系统亩均节水30%,节肥20%。
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离田等绿色机械化生产技术。建立残膜捡拾、秸秆还田离田、化肥农药精准施用、有机肥施用等示范基地,农田残膜机械化回收率达到90%以上。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实行免耕或少耕,将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可有效防止水蚀、风蚀,保护了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
(三)提升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机械化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省工节本。例如,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省去了育秧环节,亩节本100元以上;玉米机械化收获与人工作业相比,生产效率提高20—25倍,每亩可节约人工费用40—60元;油菜机械化机械化移栽效率是人工的5—7倍,联合收获是人工的20倍,而如果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就达到人工的40—60倍,是链夹式移栽机的5—8倍;大豆联合收获机械化是人工的15倍,每公顷可节约人工费用1500元以上;花生铺膜播种机效率比人工播种提高40—60倍,半喂入联合收获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节约生产成本60%以上,而全喂入花生捡拾收获效率就是人工捡拾的100倍以上;棉花机械铺膜播种技术与人工相比提高15—20倍,每亩节约人工费用约60元,机械收获效率大约是人工的20倍。这些智能和专业化的农业装备技术推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满足了农业种养规模化和商品化率趋势,提高了农产品竞争能力。
(四)引领农业种养模式变革
农业机械化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重要载体,助推种养模式创新变革。一是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实现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稳粮提质增效”,必须依靠优良品种、先进农艺和配套农机具,实现农艺农机融合,如玉米单粒精播机械化技术、水稻大苗栽插机械化技术、杂交水稻单本密植机插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种肥同施技术等。二是推动了农产品质量提升。土壤改良机械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促进了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先进农产品加工、烘干贮藏装备和运输装备的应用,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
(五)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节本增效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据统计,2017年我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73万个,农机户4184.55万户,农机从业人员5128.14万人,年经营收入5336亿元,年利润2004亿元,农机服务产业总体规模已经超过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农机社会化服务显著降低种了植户的生产成本,间接实现了农户增收。先进农产品加工装备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大幅减少了农业用工量,稳定了农业生产。农机作业智能化和舒适性不断提高,吸引了年轻一代务农爱农,培育了大批高素质农民,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信息来源:《农机质量与监督》2019年第10期,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曹光乔?张进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