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技术成果的转换,到了一辈子靠经验种田的农民面前,推广就成了一件难事。“你们看,这盘水稻出苗率高,秧苗长得又高又壮,像旁边这盘不用基质的,每盘可能要损失5元钱。”联合社理事们带着新技术挨家挨户上门介绍,开社员大会介绍育秧差异,可愿意尝试的农户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成本的提高,平均每亩秧苗成本上涨了约25%,风险太大,另一方面是面子挂不住。就拿我做例子,包碎云学种田时我就已经是种粮大户了,他的技术还是跟我学的。”吴金碎说出了大多数农户的心里话。
那段时间,包碎云白天泡在育秧温室里,晚上就在田边来回转悠。一次,他看到一小片刚收完的稻田还空着,一个主意涌了上来:向农民借田育秧!第二天他就给吴金碎送去了两分田的秧苗,只收传统育秧的价格。“试种一季,效果马上就出来了。”吴金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的田头上每天都是来看新苗长势的小农户。早晚稻秧苗预定会上,原本请都请不来的大户们纷纷现身,贾岙村的叶文富订走3000盘秧苗、西岑村的黄贤雷订走2000盘、戴东村的潘闹拥订走600盘,郭路村的金荷纷订走了9300盘……一晃眼,家家户户的田头都挂上了育供秧示范点的牌子,农户们一见面就交流试验心得,分布在乐清虹桥、柳市等地的专业化水稻种植试验示范总面积超过1万亩。
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大米色选机。
一份授信书
打开全流程服务的门
降成本和扶技术,为农户解决了最基本、最现实的难题。但是联合社想的不止于此——田就这么大,怎样让农户增收更多?联合社想到了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很多小农户和小合作社虽然都能以收成维持生活生产,但除此之外的收入几乎为零。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农产品全产业链是农户们迫切需要的,也是最能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赵宣楼说。
产业链延伸,需要全流程的服务配套。为此,联合社以水稻专业生产为联结纽带,开展专业化生产合作、农资农产品购销合作、资金信用服务合作“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实践与探索,让社员收益得到持续增长,2018年联合社经营额1650万元,固定资产230万元,社员每年每亩增收150元。
“没想到我80岁了,还能通过联合社担保获得银行贷款。”柳市农户胡志新拿着授信书,笑得合不拢嘴。原来,胡志新租了200亩地,每年的租金、化肥需要大量资金周转,然而他一个人很难从银行借到钱。问题反映到联合社后,工作人员立即为他联系了对口的乐清市农商银行。通过对他经营的农田面积、股金出资的额度、社会诚信度等要素进行评估,最终以联合社和银行双轨监控信贷资金流向为保障,胡志新获得了30万元贷款,同时还享受种粮贷款贴息。
如今,银行与联合社合作,为像胡志新这样有需求无条件的农民提供每年1500万元的授信额度,实际社员每年的贷款额达到了约900万元。
产业链的一端,有金融信用服务为农户解决资金难题;另一端,则有粮食产后“五代”服务,进一步助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促进农户增收。从2015年开始,联合社投资275万元,建立了大米加工中心,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开展粮食产后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配置清理干燥设备、调整安排存粮仓储,对社员收购或代储的稻谷,统一加工,并注册了“金越”商标,由社员分销或联合社直销到市场。仅去年,联合社粮食累积产后服务总量就超过2万吨。联合社拓宽了服务范围,提升了社会化服务功能,经加工大米后产值达1400多万元,产业链的延长使社员的稻谷增值达120万元。
“每年卖大米的收入比种田的还多,一年能多赚7万元。”种粮大户倪孟森的女儿倪静说起联合社的“金越”品牌根本停不下来,“当天碾出的大米,当天售罄,本地人都爱吃当地米。一年销售了12.5万公斤。”记者注意到,店里最醒目的位置就摆放着刚刚运到的“金越”牌大米,而东北大米和外地珍珠米因为销售量小被移到了角落里。
在蒲岐镇南门街村,一个由联合社农户自筹400万元资金加上政府补助的社会化服务中心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明年7月就能投入使用,到时候,联合社每日能烘干160吨大米,日产50吨大米,农民不仅种粮赚钱,而且还能将产业链上的更多利润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