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届农业展览会在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次性的农业展览,如何实现增产是展会的主题。
2003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北京举办。这是入世后我国围绕农产品贸易的次国际性大型展会,这一刻中国农业开始与共舞。
2019年11月,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江西南昌举办。与以往不同,这次农交会由原本以农产品贸易为主,转变为种养、加工、流通、生产资料、乡村文化、人居环境、基层治理、数字农业农村等全产业链布展。
回首70年,可以清晰地看到,农业会展的变迁是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它就像一面镜子,将历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集中体现;
它就像一根红线,将传统农业与绿色、科技、市场紧紧相牵;
它就像一个路标,将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农耕史的大国引领走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
革故鼎新、上下求索。透过农业会展这面“时代之镜”,新中国农业农村工作者们交出了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丰收之路,从短缺时代到“吃得好”“吃得健康”
1957年2月,虽然室外还是春寒料峭,但首都北京的苏联展览馆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
工作人员们正在将从各地征集而来的近万件实物、照片、模型和图表布展到位。经过十个月的筹备,届农业展览会就要开幕了。展会的门厅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工农联盟塑像,四壁镶嵌着四幅颇具民族风格的巨大壁画,以农林牧渔为主题,凸显着这次展会的特色。
展会以宣传成就为主题,分为综合、粮油作物、纤维作物、热带作物、增产措施、国营农场、畜牧、水产、林业、水利、气象等11个馆,生动具体地向观众展示新中国农业生产战线上树立起来的各类光辉榜样。
在综合馆的红色壁幔上,以“五亿农民的方向”为题的河北省安平县南王乡农业社组照颇引人瞩目。这个由三户贫农起家的小社,在农业合作化的浪潮中发展成为325户的大社。
增产措施馆用模型和图解介绍了改造红壤、盐碱地、洼地、沙地的经验,以实物展出了在推广的200多个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农机广场上可以看到各种新式马拉农具和大型机械。
作物馆里亩产千斤的双季稻、畜牧馆里的三河牛马澳洲绵羊、热作馆里的橡胶树咖啡树、水产馆里玲珑美丽的热带观赏鱼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
各种化肥的增产效果及科学知识,各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各地开展农业生产革新的经验探索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当年在《农业科学通讯》杂志当记者的石马写道,参观过整个农展会,人们像周游了,不仅是从田野到森林,从荒地到牧区,从寒带到热带,而且是从海底到天空;每一个人都会吸收到丰富的知识,学习到许多先进的经验;每一个人都会为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为我国解放以来在农业生产战线上的巨大成就、为我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农业资源感到欢欣鼓舞。
届农业展览会从2月20日开幕到6月30日闭馆,历时4个多月,观众达56万人次。这是我国次规模的农业展览会,它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上所取得的光辉成就,1956年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1524亿斤,棉花总产量增加2161万担,油料、畜牧、水产等各种农产品产量都恢复并超过了抗日战争以前的年产量。但当时农产品无论在品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远未达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水平。从1955年张粮票发行开始,我国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期间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更让农产品的短缺雪上加霜,热闹一时的农业展览会也只办了三届就戛然而止。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会展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农业会展也成为商品贸易和科技交流的重要阵地。中国农产品由数量时代逐渐进入质量时代。1978年10月,“十二国来华农业机械展览会”在京举办,展品725件,观众达30多万人次,开辟了中国农业国际展览的先河。从1985年开始,农业展览馆连续举办了三届“春节农副工产品展销会”和七届“国庆农副工产品展销会”,吸引了无数北京市民前来,有媒体赞扬道,这是“为农民建市场,给市民送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