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三份来自中央层面的文件均聚焦在农业问题上,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截至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6年聚焦“三农”工作,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自然成为了政策的关注重点。近年来,流转模式的配套制度落实,合作社模式的清理与鼓励措施、福利保障体系的进一步与城市体系整合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梳理。
在快速的发展中,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中国农村的土地面临着多个变与不变的问题。
“两不变,一稳定”
我国在今年1月1日实施新修改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确立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制度,明确了土地经营权的相关登记制度,以及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的订立和解除相关制度规定。
在11月26日,再次提及了土地承包制度,《意见》再次强调保持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前者是在土地权上的破旧立新、促进流转,后者则是承包制度的一脉相承。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称,两者的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稳定是为了更好地放活,放活是为了长久的稳定。只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了,才能确保“三权分置”得以确立,并且稳步实施。只有实行“三权分置”,放活土地经营权,承包关系才能保持长久稳定,土地才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27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如果说土地承包法的修改是把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维持“长久不变”,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那么这次《意见》主要就是针对这个“长久不变”的确切含义以及如何实施,提出了明确的内容。
《意见》明确了“两不变,一稳定”,即是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长久不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集体土地;保持农户承包地稳定。
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始于1978年,在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策仍然维持着农民与土地的承包关系稳定。然而在新的环境下,农民如何使用土地、经营土地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有接近6亿的农村人口,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总量约为2.9亿人,占比达到48.3%。
大量农业人口的流失也直接造成农业土地的闲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曾指出,2018年我国农村闲置的建设用地约4600万亩,如果盘活70%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就可增加约3200万亩用地供给;2018年,我国农村“四荒地”约3.5亿亩,如果盘活20%,又可以增加7000万亩建设用地。
加快完善土地流转之所以成为一系列的政策安排,天津农村产权交易所财务总监王东认为,这是现代农业的趋势。“土地流转后形成一定规模才能机械化种植,提率;另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比例很高,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面临无人种植的局面;再一个,单农户种植收益太低,远远不能满足生活需求。”他在27日如是告诉时代财经。
现代农业“入场”
第三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仍然保持了“大国小农”的特征,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中国农户户均耕地规模仅7.5亩,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不到日本和韩国的1/2。
然而,随着农民工的进城、小规模农户逐渐退场,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是否能就此乘机入主流转之后的土地?
在今年4月,经济学家杜猛在接受采访时谈及,我国7.2%的农业GDP不足以养活40%的(农村)人口,农业生产还大量依靠人力劳动的模式,离现代化还很远。
前瞻产业研究院更指出,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
王东供职的天津农业产权交易所主要的工作便是响应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前的现状是农户之间的线下自主流转,成规模的在线上通过我们平台流转,主要采取的是委托流转模式,即有意向流转的农户与村集体签订委托协议,由村集体以自己名义对外流转。”
尽管现代化的新型农业是一个趋势,但王东表示,流转之后的土地用来发展新型农业的比例并不算大,土地用途一般还是用于种植、养殖,还有部分为设施农业、观光农业。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显示,中国耕地面积不足总量的10%,却成功生产了全四分之一的粮食,然而伴随着近年来耕地面积逐渐下降,农业的发展不能单靠产量取胜,而是需要转向提升品质的道路。
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简称《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发展目标。《规划》指出,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更加大量的投入,例如冷链保鲜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农业的机械化等等。
据前瞻产业院统计,2018年上半年,中国涉农PE/VC投资金额共计97.05亿元,投资项目数量共计56起,过半数的投资项目集中在食品制造和食品饮料领域,而智慧农业、农业数据和服务的投资只有5项。
就在《意见》出台的同一日,另外两份涉农的文件也同时出炉。其中,《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增加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目标,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创新。
科技部数据显示,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对此,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此外,李国祥指出,农民还可以利用社会化的服务来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但目前在市场上能够提供这些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在地方上仍处于一个发展较不均衡的状态,农业科技也面临着投入大、资金难度、劳动力的培训等的挑战。
在上述提及的《规划》中亦指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仍要加强设施装备和技术、数字农业以及农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