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省获得2018年度粮食省长责任制考核“”等次,排名二。在成绩的背后,我省为守住粮食“命脉”,出了哪些实招?
设立10亿元粮食基金农民种粮“卖得出”
“要保障粮食,首先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收益,不出现‘谷贱伤农’,这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云坦言。
如何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首先要解决有“人”收的问题。
为此,我省鼓励各类粮食储运加工企业入市收购,形成多元化主体共同收购的局面;鼓励企业与农户和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降低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为帮助这些粮食收储加工企业“有钱收粮”,我省设立了10亿元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并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办法,降低企业进入门槛,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
从2016年到2019年11月底,全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3081亿斤。其中,收购价粮食900亿斤,市场化收购超过2000亿斤,初步形成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的局面。据统计部门调查,在正常年景下,我省普通小麦种植亩均现金收益保持在400元至500元的水平,没有出现大面积“卖粮难”现象。
提升科学储粮管粮水平护舌尖上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省每年都对新收获的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进行重金属含量、毒素含量和农药残留等项目监测。自2001年开始,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连续19年开展了收获小麦质量调查与品质测报,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布《全省收获小麦质量品质报告》。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大贵说,通过开展质量调查与品质测报,能准确掌握当年收获小麦的质量状况,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对指导我省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小麦产销衔接、推动主食产业化和粮油加工业的发展以及促进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通过落实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推广应用智能通风、环流熏蒸、低温储存、氮气储粮等绿色储粮技术和工艺,减少熏蒸药剂使用,降低熏蒸药剂残留,在储存过程中保障粮食绿色优质。投资5.8亿元,建设河南省粮安工程智能化管理平台和365个智能化粮库,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基层粮库的可视化、智能化、动态化、便捷化、远程化和精准化管理,全省粮食仓储管理和储粮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推动主食产业化发展打造“国人厨房”
如何让老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一是推动主食产业化发展,发展专用粉和预拌粉、馒头、面条、米制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六大产业;二是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遴选好粮油系列产品、支持示范企业发展,推动示范县建设;三是通过大力推进粮油深加工等,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进而丰富百姓餐桌。”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巡视员朱保成说。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粮食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出台加快建设粮食经济强省的实施意见,坚持“四优四化”和“五优联动”一体推进。持续加大政策引导,“十二五”以来,以60亿元的总投资规模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强化品牌培育,全省粮油企业品牌达1030个;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类加工企业适应供给侧需求,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2036亿元,主食产业化率达48%,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6%。(记者李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