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的同时也要重视农业生产双季稻不能丢
凤凰网财经:这次疫情对您团队的研究,对未来一段时间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您有什么要呼吁的?
袁隆平:控制疫情很重要,但是粮食生产也很重要。一手抓疫情一手抓生产,这是中央提出来的。
我们研究出水稻品种,是要接地气的,种子要送到农民手中。前段疫情较重的时候,跟下面联系的话,会听到说还在疫情防控中间,精力还没办法转移到农业生产上来。
可是粮食生产这个事情确确实实要提早去布置,你要去整地,调种子,要去布置很多示范的方案,不能说是明天到了播种了,今天才来提。这个中间就会发现当地还在那里集中防疫,他们的注意力还没有到这个上面来。
你刚才说要提醒,这样的现象是必须要提醒一下的。
凤凰网财经:目前杂交水稻研究到什么程度了?
辛业芸:我们现在就是从我们自己单位上布置今年的科研方案来讲,有几大工程,一是超高产攻关工程,二是“三一工程”,三是耐盐碱水稻试种示范工程。
其中,超高产攻关的工程,就是使产量指标达到超高产水平的工程,我们正在实施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平均要达到每公顷18吨的高产目标攻关。要实现品种的超高产,真正的使它产量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的话,我们要做到“四良”配套。品种的研究是最核心的工作,我们研究品种就是做杂交水稻的育种。
杂交水稻技术的研发,我们就是不断地出杂交水稻的品种。我们有两张,一张是第五期的一个超级杂交稻,它在云南个旧的示范基地百亩片上种植,平均亩产达到了1152.3公斤,的产量达到了1209公斤/亩。
另外一张就是第三代杂交稻,这是去年开始做示范的,我们在几个地方布置了示范点,其中一个点衡南做晚稻种植,达到了平均亩产1046.3公斤的产量水平。
凤凰网财经: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或者困难吗?
辛业芸:原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种双季稻的,尤其是湖南和江西,它是双季稻区,就是有早稻和晚稻,因为劳动力的减少,并且一季稻省工省肥,后来很多地方慢慢的就变成了只种一季稻了。
我们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去年12月份,袁院士在湖南长沙召开“三一工程”的工作总结会,所谓的“三一工程”就是用三分地产一个人一年要吃的粮食,即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就是说一个人一年要吃360公斤的原粮,三分地上面一共要产360公斤的原粮,这个叫做“三一工程”。
袁院士次在会上提出,就是说我们的“三一工程”要发展双季稻。双季稻早稻只要亩产达到400公斤,然后晚稻我们就用第三代杂交稻,亩产只要达到800公斤,这双季加起来就是1200公斤,这个产量水平,其实是很高的。
袁院士他有个一个目标,三年时间推广这个工程,就是说三年时间在湖南省发展到1250万亩,那么就可以使湖南省1/4的耕地面积上面产出湖南省1/2的粮食。我们科研示范的工作是已经铺开了。真正的去大面积推广这么一个工程,那么三年以后是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
农业现代化是趋势怎么激发农民积极性是关键
凤凰网财经:您觉得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下一步应该办?
袁隆平:现代农业要机械化、电气化,还有智能化;从管理方面讲,它不是单家独户,土地可以流转,集中统一起来,搞规模化、搞合作社;经营方面要有层次,粮食生产出来,要销售得出去;经营也要现代化,现在可由企业、公司来运作。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起码有一个标志是机械化,机械化肯定是省人工的,他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所以更多的农业人口,将来会城镇化。
我以前提过,农业要发展,必须要现代化,而且也要艺术化。你要吸引人家来看,对于年轻人要让他们看到农村的美好。
凤凰网财经:我看到您提到一个妇老农业的现象,这种状况应该怎么改变?
袁隆平:我们搞科研下去做示范、推广的时候,年轻人能够种田的人已经很少了,都是家里父辈种田,他们至少也是50多岁,我们的农民现在青壮年很少去搞农业,都是老年人、妇女在务农,所以叫作“妇老农业”。我是很担忧的。
我觉得应该多考虑一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怎么提高的问题,我以前也做过提案,可以用比较高的价收购农民粮食,以平价供应市场,这样子粮价不会涨,通货不会膨胀,农民也有积极性。
这个钱要直接补给种田的农民,而不是有土地的人。有田的人他不一定种,他是租给别人种的。
凤凰网财经:目前来看,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似乎还不够大,年轻人创业更多选择其他科技方向,农业这块少一点。
袁隆平:农业肯定是要投入的,农民的积极性要去提高,农业科技也是存在一个投入的问题,转化的问题,就是你各种东西要配套。怎么能够方便科技人员发挥积极性,怎么出成果,怎么转化生产力。
不同地方的地理条件不一样,比如湖南是丘陵地带为主,机械化要打破丘陵的局限。在北方平原地区,机械化就很好做,你像东北那边,这个完全就是机械化,一望无际,全部是机械化。
凤凰网财经:所以其实应该鼓励更多的农业科技投入,让丘陵地带或者其他不便的地方也能够更多使用机械。
袁隆平:那是的,有这样的科技研究,有这方面的院士,我们也听过农机方面的院士作过很多报告,做得非常好。
每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都是关于农业的,政策上很重视,但最后可能还是要落实。
凤凰网财经:政策上很重视,执行不到位,而且市场对这块的参与还是不太够。
袁隆平:宏观或者经济方面的东西,我不好去评判,我们只是觉得要怎么去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怎么去提高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