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持续多日的阴雨天气终于停了,久违的阳光照耀着英德市西牛镇小湾片区。农民开始忙碌起来,或施肥除草,或开着小货车搬运收割好的韭菜,田地里一片热火朝天。
韭菜是西牛镇近年新打造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农业发展产业化,土地是基本要素。近年来,该镇以农村耕地整合治理为切入点,引进社会资本和实力企业进驻西牛,发展韭菜、坚果、麻竹笋、睡莲等特色农业产业,有力地带动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助推当地实现乡村振兴。
新型农业产业带动上千人就业
“今天天气好,要赶紧帮韭菜培土,之前的大雨把泥土都冲走了。”在小湾片区石下村前的一大片韭菜地里,村民曾汉清正拿着铁铲干活。他与妻子在此管理着9亩韭菜。“韭菜是公司返包给我们的,按0.25元/斤计劳力费,韭菜产量越高,我们收入就越高。”曾汉清说。
2017年,西牛镇引进英德市联合前进食品贸易有限公司,规划打造万亩规模的韭菜种植基地,实现耕地合作、耕地入股种植、劳力代管、就近就业、资金入股分红五大经济发展模式。
曾汉清此前在家种植了6亩冬瓜,但由于冬瓜市场价格不稳定,家庭收入难以稳定提升。2018年,他加入到韭菜代管的队伍当中,增收了3万多元。“平时忙完冬瓜地里的活就来管理韭菜,辛苦点可以多赚些钱。”
除了劳力代管以外,西牛镇还建设了5间韭菜分拣中心,村民可在此分拣、清洗、包扎、切割、计重、包装韭菜。分拣中心按0.4元/斤计付工资,工人平均月工资收入3000—5000元。
韭菜项目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依托这一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扶贫项目,约300户农户直接参与田间管理,直接或间接带动近千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200人。
经过三年的发展,目前西牛的韭菜种植面积已达4000亩,有效带动小湾、花田、花塘、赤米四个村的村集体收入。据统计,2019年小湾村有4个村民小组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5个村民小组集体收入3万-10万元。
全镇掀起耕地整合治理热潮
韭菜作为西牛镇的一个新兴产业,能迅速发展壮大,与当地大力开展耕地整合治理是分不开的。
该镇通过制定《西牛镇农村耕地整合治理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三年完成70%耕地整合治理”目标任务,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工作思路,探索一条“成本低、效益好、进度快、纠纷少”的路子。
西牛镇农办主任陈晓龙介绍,为有效推进耕地整合治理,出台了《西牛镇农村耕地整合治理项目奖补方案》《西牛镇农村耕地整合治理工作指引》等文件,坚持“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多干多补、迟干少补、不干不补”五个奖补机制,引导群众发挥在耕地整合治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全镇投入6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对启动耕地整合治理的经济社进行奖补,启动整治的项目奖补财政资金80%,激发了群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有效节约耕地治理的工程成本。
“在实施耕地整合治理工作中,我们充分尊重民意,让村民当‘设计师’,机耕路、灌溉渠设施的走向、大小、陂头的分布均由村民实地共同讨论规划,避免出现‘华而不实’的规划设计,整合治理效果简单实用。”陈晓龙表示,如小湾、花田、花塘村经耕地整合治理新开设灌溉渠20.5公里、机耕路16.3公里,清理砂糖橘病树共6200亩,有效解决耕地细碎化、丢荒等问题,基本实现“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地平整、机能耕”。
目前,全镇整合耕地面积共3万多亩,从原本单一或几个经济社参与整合,转变为8个行政村60多个村民小组连片完成耕地整合治理,兴起了耕地整合治理的热潮。
耕地整合整治带动特色农业发展
耕地得到有效的整合整治,为西牛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耕地整合治理的同时,该镇同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和农业招商等工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不断探索发展集体股份合作经营、流转+地租+二次分红、基地入股分红、韭菜委托村集体(村民)代管等多种耕地经营模式。
西牛镇引入了联合前进、农家人、粤茂源等实力企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西牛三宝(麻竹笋、菜干、韭菜)”、睡莲、苗圃、坚果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有效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发展。
截至2019年底,全镇菜干种植面积达2000亩、韭菜种植面积达4000亩、睡莲种植面积为500亩、麻竹笋种植面积达17万亩。农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7020元/年提升到2019年的13800元/年;小湾、花塘片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有14个,占比64%,其中塘面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达到49.5万元,真正实现富民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