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约农场的生态蔬菜园。新华社记者韩晓雨摄
盛夏,安徽黟县南屏山下的百亩稻田郁郁葱葱,34岁的许学超和村民弯腰在田里拔去杂草,周边不时有鸭群摇晃而过,吃虫的同时也将一些杂草踩平。
“我们不用化学农药,也不用除草剂,采取人工拔草和稻鸭共生的模式,希望保护乡村的土地,让更多人吃上自然食材。”许学超说。
这位皮肤黝黑的年轻“农夫”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五年前,许学超和同学来到了黄山脚下的千年古村南屏村,承包了20多亩土地建立“七约农场”,一个种植有机水稻的生态农场。
“‘七约’是‘契约’的谐音,成立之初,我们订立了7个契约,即真实、自然、专注、合作、分享、感恩、博爱,希望能按照这7个词约束自己,作为自己做事和农场发展的方向。”许学超说。
许学超在查看农场生产的米酒产品。新华社记者韩晓雨摄
尽管学的是农业,但几个人并没有种田的经验,这让开局困难重重。“我们不用化学农药,不用化肥和转基因种子,整地用水牛、插秧靠人工,人工投入大概是化学种植的十来倍。”许学超说,那时候的村里人都觉得这群大学生种不出粮食,做不到一年就会走。
学习和探索成为破局之路。跟着村里的老农人学习怎么耕地、犁田、插秧,探索用菜籽饼、红花草、牛粪肥代替化肥,2年后,稻田的产量渐渐从500斤达到700斤,达到化肥种植的80%。
与此同时,这群年轻人希望跟更多的当地农民建立“契约”,让农户按照他们的有机方式种植然后进行收购。“起初并没有农户愿意加入,但随着我们的产量和收益的提高,有很多农户主动找到我们。”许学超说如今农场的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其中有300亩是和当地的种粮大户合作。
这群“新农人”并未停步于种植水稻,而是开始挖掘水稻的转化和带来的附加值。2018年,“七约农场”开始开发米酒,面向对象主要为城市里的年轻人。
“徽州有酿酒的传统,米酒作为小众而古老的东西,有市场,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我们请了当地有名的酿酒师,建了酒坊,把我们种植的黑米和红米转化为原生态米酒。”许学超说。
不同于传统米酒的陶罐,农场里的米酒装在简洁透明的磨砂玻璃瓶里,贴上标签,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如今,酒坊已开发出包括黑米酒、红米酒、桂花米酒等十几个品种,并通过网上销售到达各地。
除了开发米酒,这个年轻的团队还举办了耕读学堂,通过夏令营和研学游的方式把传统的耕读文化和自然的生活方式传递给更多年轻人和孩子。
“我们会有比如插秧拔草的农耕项目,会在田里读诗文,举办稻田晚餐和稻田音乐会,让人们能够回归自然和田园。”据介绍,去年农场接待了近5000人。许学超说,他们希望在扎根乡村的同时,能带来更多新的理念,为这个乡村带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在这个偏僻的村子,我们希望借助生态种植和互联网工具,改变不可持续的种植方式。同时我们也会邀请一些当地的孩子免费参与到我们的夏令营、文化活动和音乐会之中,希望传播自然健康理念的同时,能够为乡村建设出一份小小的力量。”许学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