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俗名“蜊蜊蛄”,几乎为害所有作物、蔬菜等,在我国为害最重的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是咬食作物地下根茎部及种子的多食性地下害虫,经常将植株咬成乱麻状,或在地表活动,钻成隧道,使种子、幼苗根系与土壤脱离不能萌发、生长,进而枯死,从而造成缺苗断垄或植株萎蔫停止发育。
(1)形态特征
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6~50毫米,黄褐色(雌大雄小),腹部色较浅,全身被褐色细毛,头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暗红斑点,前翅长14~16毫米,覆盖腹部不到一半;后翅长30~35毫米,附于前翅之下。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0~2个刺,多为1个。
东方蝼蛄:成虫体型较华北蝼蛄小约30~35毫米(雌大雄小),灰褐色,全身生有细毛,头暗褐色,前翅灰褐色,长约12毫米,覆盖腹部达一半;后翅长25~28毫米,超过腹部末端。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后内侧有3~4个刺。
(2)发生规律
华北蝼蛄:约3年一代,以成虫、若虫在土内越冬,入土九宫125圆打捆机可达70毫米左右。第2年春天开始活动,在地表形成长约10毫米松土隧道,为调查虫口的有利时机,4月份是为害高峰期,9月下旬为第2次为害高峰。秋末以若虫越冬。若虫3龄分散为害,如此循环,第3年8月份羽化为成虫,进入越冬期。其食性很杂,为害盛期在春秋两季。
东方蝼蛄:多数1~2年1代,以成、若虫在土下30~70毫米越冬。3月份越冬虫开始活动为害,在地面上形成一堆松土堆,即其隧道,4月份是为害高峰,地面可出现纵横隧道。其若虫孵化3天即开始分散为害,秋季形成第2个为害高峰,成为对秋播作物的暴食期。可在秋末冬初部分羽化为成虫,而后成、若虫同时入土越冬。
两种蝼蛄均有趋光性、喜湿性,并对新鲜马粪及香甜物质有强趋性。卵产于卵室中,卵室深约5~25毫米不等。
(3)防治措施
在免耕等保护性耕作下,由于耕层很少翻动,而为其生存提供了有利环境,这样就增加了其防治难度,因此,应以药剂毒杀为主要防治措施,有条件时也可及时溉水进行防治,以减轻为害。
药剂拌种:可用50%辛硫磷,或40%乐果乳油,或50%对硫磷乳油,或50%地亚农乳油,或50%久效磷乳油等,按种子量的0.1%~0.2%药剂和10%~20%的水对匀,均匀地喷拌在种子上,并闷种4~12小时再播种。
毒土、毒饵毒杀法:用上述药剂按每666.7米2250~300毫升,加水稀释1000倍左右,拌细土25~30千克制成毒土,或用辛硫磷颗粒剂拌土,每隔数米挖一坑,坑内放人毒土再覆盖好。还可用上述药剂按1%的药量及10%的水,拌炒好的谷子、麦麸、谷糠等,制成毒饵,于苗期撒施田间进行诱杀,并要及时清理死虫。
也可用鲜马粪进行诱捕,然后人工消灭,可保护天敌。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发布或来自网络信息采集,部分来自百度知道,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自行鉴别,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自负,农机1688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信息涉及侵害商标、版权、专利、著作权等权利,请联系客服删除,邮箱:service@nongji1688.com
蝼蛄有什么特点?怎样防治?
2021-05-21
15760
核心提示:蝼蛄俗名“蜊蜊蛄”,几乎为害所有作物、蔬菜等,在我国为害最重的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是咬食作物地下根茎部及种子的多食性地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 逆向开发、抄袭模仿……农机产业如何破解“高端之困”
- 冠军占比近3成,洋马第三久保田第九,江西10大插秧机补贴销量、主销机型与价格
- 冠亚军占比近3成,安徽10大插秧机补贴销量、主销机型与价格
- 冠军久保田独占市场近4成,黑龙江10大插秧机补贴销量、主销机型与价格
- 十月金秋共襄盛会——2024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新闻发布会(湖南)在长沙召开
- 韩俊任农业农村部部长
- 《2024—2026年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
- 关于印发《2024年“三秋”机械化减灾减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 [人民日报] 加力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实施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补充通知
点击排行
- 25921抢先看!2000+家企业同台展览都有什么好看的?
- 14182冠军占比近3成,洋马第三久保田第九,江西10大插秧机补贴销量、主销机型与价格
- 139632024中国国际农机展的10大期待:深度探索与未来展望
- 13874冠亚军占比近3成,安徽10大插秧机补贴销量、主销机型与价格
- 136652024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展期会议活动
- 13476我国首套胡萝卜无人收获机正式发布
- 13357逆向开发、抄袭模仿……农机产业如何破解“高端之困”
- 125382025全国农业机械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在长沙召开
- 11369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解读 《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