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北大荒,三大黑土带之一。这里土质肥沃、降水充盈,非常适宜农业发展,有着“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说法。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北大荒早已成为了北大仓,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考察调研,对这里的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这里带来了更多活力和发展契机。
5月,三江平原的稻田里都在忙着插秧,北大荒集团的红卫农场也是如此。不过,在这片地里,忙碌的只有机械,看不到人。现在,北大荒集团已经在率先开启了现代农业的“无人作业新时代”。
那么这些机械是怎样运作的呢?其实指挥它们的人远在几公里外。
智慧农场指挥中心就相当于无人化农场的大脑神经中枢系统,工作人员在这里进行操作,就可以指挥农场里所有无人机械进行耕作。比如启动哪台机器、走什么样的路线,包括行边距几厘米几毫米,都可以非常地设定。
设置好各项数据,下达启动指令,农场里指定的机械就开始作业了。
精准插秧、精准施肥,以前人工好几天都干不完的活儿,现在半天就干完了。虽然人不在地里,但这些机械都很听话,因为指挥中心的远程操作系统,可以对机械作业的全过程实时监控,每一步都精准操控。
而这些机械也并不只是被动接受指令,它们和指挥人员之间可以进行智能互动。
这些看起来像科幻片的场景,现在在这里已经变成现实。近几年,北大荒集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运用北斗卫星导航、5G等先进技术,率先探索建设无人化作业的智慧农场,已经建成6个示范区,作业面积万亩以上,农业种植全过程都能实现无人化。
将农业注入科技的力量,必然会飞速发展。近几年,北大荒集团的粮食生产不仅大幅增产增效,而且粮食的品质也显著提升,打造了一批优质的农产品品牌——而这也正是发展粮食生产所倡导的理念和方向。
在北大荒农机中心的大厅就摆放着许多自产的优质农产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的时候对这些农产品也格外关注。
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外面的万亩大地号稻田里,向正在耕作的农场职工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并对他们说:“北大荒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现在这里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
陆向导对总书记的这句话格外有感触。他的一家三代都是农场职工,爷爷是上世纪50年代最早一批响应号召来到这里的拓荒者,父亲也在这里劳作了一辈子,可以说,他们全家人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北大荒进行大规模开发。数万名建设者响应号召来到这里开荒破土,发起了“向荒原要粮食”的壮举。那时的北大荒还是荆棘丛生、沼泽遍布,条件异常艰苦,拓荒者们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艰难困苦没有把拓荒者们打倒,在他们心里有着一份使命感。
经过几代人努力,现在北大荒已经变成了殷实的北大仓。但北大荒人要努力种粮、多为产粮食的责任感,代代传承下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以及对北大荒人的鼓励,更为年轻一代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新一代的建设者依然在耕作,但他们的方式已经跟祖辈父辈们完全不同了。
陆向导之前一直是租用别人的无人机,最近陆向导打算买一个。爷爷虽然并不太懂,但还是表示了支持。现在爷爷常常感叹,自己种了一辈子地,可现在跟这些年轻人比自己倒成了外行。
北大荒农业的现代化只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大力推动下,各大粮食产区都在逐步实现由落后耕作方式向大型机械化、自动化的转变。现在对许多种植户来说,种地已经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像周德华一样,现在北大荒智慧农场种植户的每一块地,都有一份专门的施肥建议。按这个配方精准施肥,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比以前提高很多。这变化的背后依然是科技的力量。
得让种植户们看得懂、学得会,科技才能发挥作用,这就不光需要大力搞科研,还要各方付出心力,按种植户所需来做工作,让科研成果变成好用的种粮法宝。比如施肥配方,背后就凝聚着科研人员的许多努力。
科研人员把样本采集回来,进行化验,形成科学数据,再传送到农场物联网的大数据平台上。
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是近年来北大荒集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现在在示范区的每个地块都安装了各种智能设备,可以24小时实时监测,采集各项数据,同时传送到信息平台进行智能分析,形成科学的指导意见,来指导种植户们精准操作种粮的每个环节。
新的农业需要新的思维,北大荒人的奋斗精神不会变,但学习的脚步会一直向前。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就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我们看到,在一望无尽的三江平原,大型机械纵横田野,无人机施肥撒药,再加上良种选育、科学测土施肥,这些都改变了人们对粮食生产的传统印象。粮食生产正进入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时代。这也让我们对确保粮食有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