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以前,植保机械化就是一台背负式喷雾器,因为过于低端导致早春防虫效果往往不佳,在夏季至仲秋酷热季节,农作物病虫害就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甚至不得不发动人力去捉棉铃虫,那是一段粗放的植保年代。近10年以来,发生在植保机械领域的技术进步推动了一场植保机械化革命,大型喷杆喷雾机解决了规模化作业问题,特别是植保无人机让植保机械化进入了智能时代。这场技术进步,直接推动了全程植保机械化解决方案从蓝图到落地,而且使其发展成为农机化阵营中一支专业化力量。
我国植保无人机大约出现在2010年前后,那时还是个概念机,也没有实际作业能力,但发展之快超过了想象。植保无人机从刚开始的“玩具”到完全被业界接受再到不可取代,在2018年进入了批量推广阶段。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植保无人机年销量不足千架,销售收入0.55亿元;2020年,年销量1.53万架,实现销售收入7.75亿元,两项指标均保持了超高速增长态势。近年来,植保无人机进入普及阶段,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进入这个行业,推动了植保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
在如此短时期内,植保无人机的快速发展有政策支持因素,但不是靠政策红利就能随随便便成功的。当初,也曾经有传统农机企业试图进入这个领域,但刚试水就放弃了,为什么?这是一个相对技术密集型的农机产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缺一不可,传统农机企业进来了才感到吃力,显得力不从心。
刚开始推出的植保无人机样机并不具备多少实际作业能力,其技术成熟的根本推动力是科技投入的结果。一批农机新势力适时切入农机制造业务,掌握飞行控制系统顶层技术,成功解决了避障、仿地飞行、对靶喷施、交接行等技术难题,推动植保无人机从试验示范发展到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终获业界一致认可。几乎在同一时期,北斗系统完成组网并覆盖,生产商可以基于动态厘米级高精准定位能力、通讯模组、RTK终端搭建飞控平台,实现了植保无人机标准化作业。迄今为止,植保无人机也是过往农机新势力切入农机领域后成功的典型案例。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还在进一步拓展,在农情监控、航测和农作物施肥播种领域也取得积极进展。如:由无人机担当的植保信息化监控预警系统,通过远程拍照方式,可自动完成虫情信息、病菌孢子、农林气象信息的图像及数据采集,自动上传至云服务器;无人机航测,采集农作物多光谱数据,其生长状况尽在掌握;无人机播种,采用一种农作物固体颗粒抛洒装置,精准控制种子、肥料等固体颗粒的抛洒流量和投向。
植保无人机可谓意义是非凡。迄今为止,植保无人机是我国农机制造业门类中保持国际领先的产品;植保无人机的技术进步,让植保机械化作业从单一的地面作业发展到地空两栖模式,推动了植保作业转型升级;植保无人机还推进了农机市场消费升级,一批高素质的“飞手”加入农服队伍,组建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植保飞防新型服务组织,加快了植保全程解决方案走进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