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跟用户打交道,能帮助他们把问题解决,自己的心情也会很舒畅,很有成就感。”
5月29日,见到郎伟波的时候,他刚风尘仆仆的从湖北襄阳赶到安徽阜阳,黑红的脸庞彰显着一名农机服务人员的本色。郎伟波今年43岁,是潍柴雷沃的一名客户服务工程师,从事市场服务工作已经23年了,跟随麦收大军的路线一路做好服务保障是他每年工作的常态,每年三夏麦收一个多月的行程都要超过16000公里。
当记者跟郎伟波聊起麦收服务,他向记者讲述了麦收一线服务时的一次经历。有一天早上,他接到了跨区用户的来电求助,用户称,机器不动了,机器有异响,怀疑是机器内部有零件掉落,语气明显带着几分火气。
此时正值白天上午,是麦收作业的黄金时间,一分一秒也不能耽误。郎伟波一行立刻出发赶到用户位置,仔细检查机器,经过顺藤摸瓜、层层剥茧发现,麦地里不知何时散落的一根约长半米、粗2公分的钢筋被吸入了机器内部,和相关部件缠在一起,扭成了“麻花”。按照正常工作模式,应该把车辆拖到维修点维修,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他决定,就在这修!由于是在机器内部,工作人员需要从车底爬入一个长两米多、宽一米多、高半米左右的箱体内作业,身材瘦小的郎伟波是“最佳人选”。
毫不迟疑,立刻动手,他佝偻着身子钻进去,处于半躺状态,手持切割机,开始切割钢筋。当时是中午12点左右,外面的气温接近40度,在这个“大铁盒子”里面更是高温难耐。同时,切割钢筋迸发出的火花更是让人避无可避,每隔四五十分钟他就要出来休息一次,就这样休息了三次,带着脖子上、胳膊上密密麻麻的火花烫伤痕迹,终于把机器修好了。用户激动地话都说不出来,久久地握着他的手,不肯放开。
郎伟波说,其实这些工作都是常态。夏收季节,每天早上5点左右,他们的工作会都会迎来一个小高峰,因为这时候机手会早起检查机器,打点油,紧紧皮带等,这时候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就会进行求助,而最高峰的时候是晚上10点到凌晨3点,而且通常对时间要求比较紧,不至于耽误接下来的收割作业。
“我也是农民出身,用户基本上也是农民,我理解他们,他们真的很不容易。”郎伟波说,早些年受机器作业效率的限制,很多机手作业的时候,饭顾不上吃,连水都不舍得喝,上个厕所都得算计着来。随着雷沃新型收割机的出现,机收效率大大提升,粮食损失率比之前降低了一倍以上,人机交互环境也舒服了很多,大家不用那么辛苦了。
忙了一天,郎伟波简单地解决晚饭
常年在外,对于家庭,郎伟波明显有所愧疚。“现在忙得就是家里打个电话也就是说一两句话就挂了,这不都一周没打电话了。”他说,孩子出生三天自己就出差了,一年下来每个月平均在家也就是待四五天。“在家待得少,连孩子和自己也不太亲。”郎伟波的眼里闪过一丝落寞,“但是,能为客户服务好,为国家多收粮食,我觉得值,毕竟咱也是个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说到这里,郎伟波的眼神变得自豪起来,胸前的那枚党徽也格外闪亮。
在潍柴雷沃,像郎伟波这样的服务人员还有很多,麦收期间,他们正沿着“卅字形”的服务路线在祖国大地上为广大机手们服务,让机手们安枕无忧,让小麦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