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畜牧装备业总体规模居全国首位
山东省现有畜牧装备生产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20余家,畜牧装备业总产值100多亿元,无论企业数量还是总产值均居全国首位。
1.2
产品门类齐全、品种多、覆盖面广
山东省畜牧装备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从仿制国外畜禽饲喂设备或为国外企业代工生产开始起步,当时行业整体规模较小,设备产品种类少、技术含量低、精准性差。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山东省已成为全国畜牧装备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畜牧装备产品覆盖鸡、鸭、猪、牛、羊、兔等主要畜种的养殖全程。以奶牛养殖装备为例,山东省共有相关生产企业近50家,产品涉及饲草收获与加工、饲喂、挤奶、牛舍环境控制和粪污处理及利用等奶牛养殖全过程所需机械,仅泰安意美特机械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就生产青贮饲料取料机、自走式、牵引式及固定式全混合日粮制备机、撒料机、推料机、推料机器人、剩料回收车、垫料抛撒机、清粪机、固态肥抛撒机、液态肥喷施机等十几种60多个规格型号的奶牛养殖设备。
1.3
分工协作,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
山东省畜牧装备生产企业按规模及销售模式可划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的企业既生产部分装备,也外协、外购其他企业的产品,一般以设备总承包商或EPC模式为用户提供成套养殖装备,其用户一般为新希望六和、正大、牧原、正邦、天邦等大集团。第一梯队企业大约有二十多家。第二梯队的企业规模一般比第一梯队的企业小,产品较单一,往往只专注做畜禽生产某一环节的产品,有的既给第一梯队的企业作外协和配套,也面向中小终端用户销售自己的产品。众多的企业相互配合协作,山东省已形成了完整的畜牧装备产业链和配套体系。
1.4
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式发展
鸡、鸭、猪、牛、羊、兔等主要畜种养殖装备,山东省都有龙头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是省内行业龙头,在全国也是行业翘楚,如青岛大牧人、意联、兴仪、华丹、田瑞等,在这些龙头企业带动下,青岛聚集了一批畜牧装备整机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已成为国内猪、禽成套养殖设备生产、出口基地。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鸡、猪养殖装备的龙头企业,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其配套企业1 000多家,大多数在省内,有力地带动了山东省畜牧装备业的发展。
2 发展趋势
当前山东畜牧业正在加快向标准化养殖升级,随着大量资本进军畜牧养殖行业,畜牧业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趋势日益明显,以奶牛养殖为例,2020年山东省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占80%以上。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畜牧装备业发展创造了发展机遇和空间,同时也向畜牧装备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传统畜牧装备进行嫁接改造,部分企业实现了产品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为智慧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
2.1
大型化、复合高效发展
适度规模养殖能够通过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显著的规模效应,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8年山东省出栏生猪5 082万头、家禽21.72亿只、羊2 682万只、牛363万头;肉蛋奶总产量1 534万t(肉类854.7万t、禽蛋447.0万t、牛奶232.5万t),占全国十分之一,其中禽肉占全国15.8%、禽蛋占世界5.1%;实现总产值2 433亿元,畜牧业一二三产总产值约9 000亿元,吸纳直接就业人员近300万人,畜牧产业规模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畜牧业规模化发展拉动了大型畜牧装备需求,引领了畜牧装备大型化的发展方向。以TMR搅拌车为例,青岛友宏畜牧机械有限公司在2015年时TMR搅拌车最大规格为20m3,目前最大规格已发展到40m3,并且20m3以上规格占到销量的70%以上。该企业2017年时清粪车最大规格为6m3,目前主导产品已发展到12m3。
复合高效是部分畜牧装备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如自走式全混合日粮制备机实现了一人一机替代多人多机,既提高了作业效率,又节省了养殖户的购机成本。
2.2
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当前山东畜禽养殖正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与智能化转变,信息化技术是有效提高畜禽生产效率、管理水平、经营决策能力、服务质量及支撑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推进“互联网+ 畜牧装备”,在畜禽养殖各环节装备上应用实时准确的信息采集和智能管控系统,促进畜牧装备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大规模高度集约化鸡、鸭养殖场环境参数测控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环境对家禽生产性能的贡献率可达30%~40%,多层笼养禽舍内的温湿度、风速、氨气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对家禽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山东省在这一环节已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由环控器实时采集并监控鸡(鸭)舍温度、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等环境信息,并根据季节、禽种及日龄等信息控制风机、小窗、水帘或热泵等环控设备工作,给畜禽舍提供稳定的舍内环境,减少冷热应激的风险,从而减少了畜禽疾病的发生和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降低了饲养成本、减少了人力负担,而且精确度高、实时性强,在突发异常情况时可在第一时间获知并处理,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奶牛的体征监测技术和产品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如奶牛行为监控设备可根据奶牛躺卧时间与躺卧频率等指标,精准地监测奶牛发情状况,再结合适时配种,可提高受胎率和牧场经济效益。在奶牛疾病早期监测和疫情预防方面,可通过挤奶机配有的流量、pH、电导率等传感器,精准地记录每头牛的产奶量,奶的pH值、电导率及脂蛋白指标,从而及早发现奶牛的消化疾病(产量降低、电导率降低)、乳房炎(产量降低、电导率升高)、酮病(脂蛋白连续2个班次大于1.4)等疾病。配合分群门的使用,可以对发情及早期疾病奶牛进行隔离,避免了过去兽医在牧场到处找牛的现象,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产量和经济效益。
鸡、生猪体征监测是下一步畜牧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团队研发出了一款服务于现代化、规模化家禽养殖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具备自主移动、自动避障、智能升降、导航定位、智能巡航功能,具有无线通信和自主回归充电功能;机器人搭载环境温湿度、二氧化碳、氨气、粉尘等传感器可实时检测环境指标和质量;搭载高清摄像机可实时监控鸡群行为动态;检测环境参数和行为信息实现了无线传输;开发了机器人PC端数据管理平台,可对机器人采集、上传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统计、分析和异常短信报警,并可根据大数据分析,形成生产辅助决策。
2.3
精准化、智能化发展
精准化也是山东省畜牧装备的一个发展趋势,比如先进的饲料配制工艺,可以按照畜禽需要提供精准的配方日粮;现代的环境控制装备,能将畜禽舍内一年四季温差控制在1~2℃以内,舍内不同空间位置温差控制在2℃以内。
目前我国从事畜牧养殖业的主要劳动力大多为45岁以上人群,由于畜牧养殖业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用工难、畜牧业面临的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在当下“双疫情”(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影响下,减少人猪接触,机器替人,实现从“人工喂养”传统模式到“人管设备、设备喂养”再到“机器自主学习,智能饲喂”是必然趋势,对畜牧装备智能化要求不断提高,智能感知监测、数据分析与智慧决策将是我国、也是山东省畜牧装备智能化发展的方向。
精准饲喂主要是面向猪、牛、羊等中大型牲畜的精准化养殖,主要包括饲喂站、自动称重、自动分群和饲料余量监测等设施仪器。智能化精确饲喂技术将营养知识与养殖技术相结合,根据牲畜个体生理信息通过科学运算方法准确计算精准饲料需求量,通过指令调动饲喂器来进行饲料的投喂,从而实现了根据个体体况进行个性化定时定量精准饲喂,动态满足牲畜不同阶段营养需求。
以母猪饲喂自动化为例,若采用无线传感器饲喂系统,当挂有电子标识的母猪进入喂料位置时,系统将自动读取其电子标识编码,称重传感器获得母猪的空腹体重、采食量和采食持续时间,并将获得的个体体况数据传送到后台计算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数据作为评估预测模型的参数,优化每日的饲养方案,实现母猪的精细饲养。系统可以快速地自动计算出母猪需要的最佳饲喂量,同时计算机随时查询该母猪是否吃完该时段的配额,保证母猪的饲喂量符合系统计算出的最优配置。
利用母猪的智能电子饲喂站和母猪的发情智能鉴定技术,不仅能根据母猪的生产需要精准饲喂,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母猪淘汰率,还能够根据母猪的行为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检测和标记母猪生理状态,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避免员工技术差异,判定标准不统一导致生产资料的浪费。
3 山东省畜牧装备业发展的优势
3.1
畜牧业发达,牧机与饲养工艺结合紧密
山东省是畜牧业大省,畜牧装备业发展早,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高。2002年正大集团首先在青岛启动万羽大棚养殖项目,推广120m×12m标准化鸡舍,利用现代化饲养设备、环控设备进行养鸡,人均饲养量在国内首次突破1万羽,使山东成为养鸡机械化的探路者和先行者,开启了中国标准化、规模化养鸡新篇章,促进了相关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带动了当地一批设备生产企业的发展。目前山东省畜牧装备的龙头企业都与大型的养殖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3.2
畜牧装备业起步早、基础好
起步早是山东畜牧装备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一大批畜牧装备的龙头企业都较早进入畜牧装备行业,通过多年的行业积淀,目前在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技术储备等方面有一定先行者优势。如青岛兴仪电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1984年就开始生产孵化机,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90%以上,并远销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意联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威海高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山东恒基农牧机械有限公司及青岛华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较早进入畜牧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
3.3
工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
山东省机械工业基础雄厚,配套体系完善,为畜牧装备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山东省现有农机制造企业2 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约450家,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为600亿元左右,基本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配套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产品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农用运输、可再生能源利用机械7大门类3 500多个品种;拥有雷沃重工、五征、时风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产业规模和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4 山东省畜牧装备业存在的问题
4.1
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部分产品依赖进口
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等问题阻碍了山东畜牧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挤奶设备在计量传感器的精度方面与进口产品存在差距,主要是脉动器、奶计量装置、脱杯装置等挤奶设备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打结器是方草捆打捆机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打捆机打捆的性能指标。由于打结器的空间结构复杂,曲面精度要求高,关键零部件的制造难度大,目前我国包括山东的打结器普遍依赖进口。近几年来山东和其他省份企业相继开发了不少猪舍、鸡舍的环境控制器,但产品在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与谷瑞、必达、蒙特、美思慕等国际一线品牌尚有一定差距。国内大型畜牧养殖企业采购产品还是倾向于采购国际一线品牌。
4.2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
山东省很大一部分畜牧装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科技成果少,不注重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只是一味地仿制市场上畅销的产品。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产品技术水平低、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已成为制约山东省畜牧装备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突破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4.3
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设备落后,集中度分散
畜牧装备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少,相当一部分生产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缺乏畜牧机械行业积淀,品牌影响力差。如青州的风机生产企业有五六十家之多,其中很多是家庭作坊式小企业,主要从事拼装生产,几乎没有产品图纸、正规厂房和检测设备,有的是地摊式“生产”模式。这样的生产条件,其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很难保证。
5 建议
5.1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原始创新为核心,在技术、工艺和产品等环节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力争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畜牧装备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畜牧装备研发创新的资金投入,搭建校企、院企合作平台,开展协作研究和联合攻关,打破部分畜牧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5.2
加大财政资金对企业技改的支持力度,推进山东省畜牧装备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山东省畜牧装备制造企业大多是民营小微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设备简陋、制造水平较低,很多还停留在人工操作加工阶段,从下料、冲孔、成型、组装、焊接、清理整个流程来看,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还是非常低。一些工业制造企业的成熟加工设备,如数控下料、数控冲床、自动清理等还没有引入到畜牧装备制造业中。大批低附加值产品(如猪栏)的生产方式尚属劳动密集型方式,面临用工成本不断上升、生产旺季招工难等问题。在此形势下,如何加速技改创新,减少人工依赖,用机器替人,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畜牧装备生产企业技改的支持力度。技术改造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而政府对企业技改投入的补贴奖励,可以有效激发企业技改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威海高赛、青岛意联以及山东双龙等企业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公司引进焊接机器人用于猪栏生产,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提升了产品质量。
5.3
关注企业人才培养
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企业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高质量发展。企业如何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是企业管理永恒的课题。目前山东省畜牧装备行业很多是小规模企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缺乏高端专业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应引导大专院校在农业工程、畜牧兽医等学科设置与畜牧机械相关的课程和研究方向,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畜牧业机械化人才。支持相关高校面向畜牧业机械化、畜牧设施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动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优势畜牧设施装备生产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工程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体系。
5.4
强弱项、补短板,加大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的支持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养殖企业重饲喂、轻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的观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推进畜牧养殖产业全程机械化,加大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的支持力度,将更多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纳入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并鼓励符合条件的省地市开展有关新产品补贴试点,突出绿色导向和需求导向,对畜禽粪污处理急需的农机新产品予以重点支持。
5.5
加快畜牧装备标准化建设
长期以来畜牧装备(如猪栏、鸡笼和笼架等)尺寸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目前各家的产品都大同小异,但又千差万别。建议尽快制定行业标准,统一为几大系列和几个固有品种。这样既可减少装备制造企业的设计、制造费用,又可增强产品的通用性,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且产品标准化后,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应用工业化生产模式大批量生产,大幅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