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报》
全文阅读
一座博物馆里的农耕史诗
——中国一拖集团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参观记
提起古都河南洛阳,人们会想到“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国色牡丹,“鱼跃龙门处,百帝十万佛”的龙门石窟,“远赴人间惊鸿宴”的云海群山……但是,还有一处不得不提的“风景”,那就是位于洛阳市涧西区中国一拖总部的东方红农耕博物馆。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大门)
(博物馆序厅)
端午节前夕,记者来到这里,再次重温记载我国农耕发展的历史长卷。
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唐代曲辕犁的复原模型和后期的梨铧等代表性农具,展示墙上则是历代劳动人民耕作的画面。千百年来,先民刀耕火种、人推牛拉,用这些农具播下丰收的希望,一代代繁衍生息。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为发展农业生产,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国家在制定“一五”计划时,就把设计和建设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提上了日程。1954年,在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下,中国第一家拖拉机制造厂选址洛阳。随后,上万名满怀热情的建设者响应号召,从东北、上海等地来到洛阳,拉开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序幕。
展厅里有一份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的对一拖的批示:“拖拉机样式和性能要适合我国的气候和地形,并且一定要综合利用,成本要尽可能降低。”批示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可见主席对建厂一事的重视程度。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1958年6月30日,中国一拖炼出第一炉铁水;同年7月5日,造出第一批锻件;7月8日,生产出第一台燃油泵;7月13日,生产出第一台柴油发动机……终于,1958年7月20日,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头戴红花、身披彩绸,在万众瞩目中开出了厂区大门。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自此,中国“耕地不用牛”的时代正式开启。据不完全统计,东方红拖拉机在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60%以上机耕地作业。
如今,一台早已退役的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静静地停放在展厅里,很多部位已锈迹斑斑。这款曾在黑龙江北安二龙山农场服役时创造了31年无大修纪录的“神机”,又承担起了新时代的使命。
它的对面是一台东方红40马力轮式拖拉机——中国一拖自主设计生产的第一代水旱两用轮式拖拉机,车服役38年没有大修。
一台虎头虎脑的拖拉机引起了记者注意。细看之下,原来它也不简单。上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农村开始大规模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变成了一块块“面条田”。履带式拖拉机没有了用武之地,“拖拉机离职休养,老黄牛趾高气扬”的顺口溜传播开来。中国一拖派出500多人奔赴15省展开调研,带回了农民的意见:拖拉机最好是1头牛的价钱、8头牛的力气,既能犁地又能跑运输。中国一拖根据农民需求很快研制出东方红150轮式拖拉机,带动中国农机工业走出低谷。此后,东方红“小四轮”成为农民小康家庭的标配。
走过服役38年的东方红小四轮拖拉机,看到的是中国一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二次创新,研制生产的中国第一代大功率轮式拖拉机——东方红LF80—90WD。即便是在“小四轮”畅销全国的年代,中国一拖依然坚信,大型拖拉机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着眼未来,实现大轮拖技术的完全国产化。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一拖成功研发出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适应中国国情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轮拖技术,并一举打破国际农机巨头在动力换挡、无级变速领域的垄断格局。
与54型履带拖拉机和“小四轮”相比,展厅里的一个“大家伙”更引人注目,这款型号为LF2204的拖拉机,一个后轮就有一人高,经过不断升级,它还有了“黑科技”——加装北斗系统后可以无人驾驶!这款拖拉机一经亮相便引发行业轰动,被业内人士推选为2021年度农机行业十大新闻,由该产品参与的主粮生产作业全程无人化解决方案被评为2021“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一路看来,中国一拖创新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从2010年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换挡拖拉机诞生,到2016年发布中国首台无人驾驶拖拉机,再到2020年发布国内首台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一台台展品在无声中诉说着中国一拖走过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之路,也见证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据介绍,作为国内第一个以“现代农耕”为主题的展馆,东方红农耕博物馆自2012年开馆以来,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陈列的一件件展品,开始关注农业机械化,关注中国农耕的历史和未来。东方红农耕博物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验教育基地,以及省市教育、研学等领域的教育基地。开馆至今,已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了大学生体验工业文明、万名中小学生走进大工业、青年党员入党宣誓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活动)
结束参观,记者仿佛从历史长河穿越而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正是一位位满怀热忱的中华儿女,一个个肩负家国情怀的民族企业,用辛勤和汗水、智慧与创造,铸就了今天美好的生活,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