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5日以来,刚刚进入麦收时节,河南省就遭遇近10年以来最严重的“烂场雨”天气,导致局部地区小麦霉变发芽,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成熟和收获,“一机难求”成为常态,停雨后多地农户开启了焦急等待收割机的状态。
经过二十多年快速发展,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尤其是小麦收获机械化率,目前已经超过98%,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也就是俗称的小麦机保有量逐年累加。在业内的认知里,小麦机市场早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能够充分满足小麦机械化收获需求。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烂场雨”,造成大量小麦减产,更暴露出了小麦机“繁荣”背后的诸多问题。
首先是应急能力不足,粮食作物收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时间性。以国内粮食主产区的三夏麦收为例,基本从每年5月下旬开始,从南向北逐步开展,各地收割窗口期平均在7-10天,从整体来看如“按部就班”的推进,现有农机保有量对于农业生产所需基本是“够用”的,但仍存在缺口。
但如遇遭遇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收割窗口期进一步压缩,抢收的任务也将更加艰巨。而收割机来源主要由本地农机和跨区作业农机组成,本地农机往往不能自足,跨区作业农机首要目标仍然是收益,前往受灾区跨区作业收入不固定,显然没有到未受灾区域作业的收益稳定,许多机手不愿前往,造成供需关系持续紧张。
“烂场雨”期间,南阳市宛城区等多地发布了招募收割机的公告,即便以高额生活补贴、小麦最低每亩收割费用、免费食宿为保障,但最终对跨区机手的吸引力仍十分有限,许多受灾区域无机可收、无机可用的情况未受到多大改观,种植户连续多日苦苦等待跨区作业收割机,甚至在道路直接拦路收割机,实属无奈之举。
除此以外,农机补贴降低也是小麦机保有量逐渐减少的一大因素。过去的十几年间,农机补贴大大推动了农机产业的发展,也加速了农机的更新换代,提振了农民购机信心,老旧机器得以及时更换,对农业机械化的良性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没。或许是主粮作物机械化率较高,近年来小麦机等农机的补贴却逐渐下降,补贴侧重于新产品、新类目,加之2023年国三全面切换国四,制造成本上涨牵动售价上涨,“一涨一降”大大增加了农民购机成本,影响了农民的购机欲望。有网络数据显示,2023年小麦机市场下滑预计超过30%,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收割机资源的紧张性。
从更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说,天灾难以避免,如何提高防灾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一方面要依托政府力量,做好包括收割机、烘干设备等在内的资源调配,尽力避免粮食收割的损失;另一方面,关键是要维持农机补贴的稳定,让用户有利可图,也让农机制造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投入放在客户和产品上,外强筋骨、内壮肺腑,从而拉动农业机械化的良性发展。希望农机主管部门能够通过政策引导、拉动的方式,科学规划补贴标准,降低用户购机压力,支持用户购买更加高质高效、技术先进的农机产品,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长久的动力。